第498章 一团乱的巴尔干
罗马尼亚加入世界大战的消息,对其他没有受到世界大战波及的国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
但对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来说,罗马尼亚参战与否,带来的改变还是相当巨大的。
作为如今巴尔干半岛上面积和人口最多的国家,罗马尼亚能够动员出的军队,也是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无法比拟的。
刚刚对保加利亚宣战,罗马尼亚就动用了超过20万军队进攻保加利亚。随后又因为德国和奥匈帝国先后向罗马尼亚宣战的原因,罗马尼亚又派出了近20万军队支援塞尔维亚,一下子就改变了巴尔干战场的局势。
原本的巴尔干战场是塞尔维亚苦苦支撑,领土都已经沦陷接近三分之一,伤亡的军队和普通民众加起来已经接近30万人。
要是没有任何变动,塞尔维亚或许是这场世界大战第三个被占领的国家,前两个自然是比利时和卢森堡。
眼下有了罗马尼亚的加入,塞尔维亚政府终于能够喘一口气。原本的塞尔维亚被奥匈帝国军队和保加利亚军队双面夹击,塞尔维亚军队也只是苦苦支撑。
在罗马尼亚军队大肆入侵保加利亚之后,保加利亚被迫撤回了大半的军队,这也让塞尔维亚几乎被全面包围的局面瞬间瓦解,只需要专心应对北边和西边的奥匈帝国军队即可。
加上波黑地区支持塞尔维亚的南斯拉夫人,塞尔维亚还是可以勉强应对的,至少不会那么快就败北。
甚至反过来,塞尔维亚还有能力对保加利亚发动反攻。虽然不至于全面收复被保加利亚占领的领土,但也算是彻底解决了原本的糟糕局面。
巴尔干局势的骤然转变,对于同盟国来说是实打实的坏消息。
德国政府原本计划的后勤补给线被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拦腰切断,同盟国似乎已经被协约国关在欧洲境内。
更要命的是,保加利亚此时的处境十分糟糕,大有复刻原本塞尔维亚处境的趋势。
为了保住保加利亚,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外交大使会见了奥斯曼帝国政府,在经过长时间的探讨之后,最终将奥斯曼帝国也拉入了同盟国。
1913年10月,奥斯曼帝国向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宣战,也卷入了世界大战当中。
奥斯曼帝国卷入战争是欧洲各国早就预料到的。不管是奥斯曼帝国和德国政府的良好关系,还是奥斯曼帝国之前关闭海峡的行为,其实都已经注定了奥斯曼帝国的选择。
眼下加入战争对奥斯曼帝国来说也算是比较好的时机。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对同盟国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是同盟国稳住巴尔干战场局势的关键。
为了吸引奥斯曼帝国加入战争帮忙稳住巴尔干战场的局势,德国和奥匈帝国也开出了相当丰厚的条件,许诺奥斯曼帝国可以在高加索地区进行扩张,并且向奥斯曼帝国提供了一大批资金贷款和武器装备。
正如同德国和奥匈帝国政府所预料的那样,当奥斯曼帝国加入战争之后,巴尔干战场的局势逐渐陷入了僵持当中。
奥斯曼帝国的野心是很大的。他们共派出了超过30万军队参与战争,并且兵分两路。
10多万军队北上支援保加利亚,尽到了作为盟友的责任。剩余的20万军队则向东前进,在高加索地区对俄国发动进攻。
奥斯曼政府认为,此时俄国在东线战场陈兵数百万,其余地区没有太多的军队防守。
高加索地区的俄国军队数量注定不多,如果能够在高加索地区占领一大块土地,奥斯曼帝国参与这场战争就完全不亏。
奥斯曼帝国军队是这么想的,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还别说,奥斯曼帝国进攻高加索地区的计划确实对俄国政府进行了一定的干扰,让俄国政府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军队,确保高加索地区的稳定。
对于东线战场来说,抽调的这么一点军队是没有太大的影响的。但对于巴尔干战场,随着俄国减少了军队的部署,原本势头凶猛的罗马尼亚也不得不暂缓攻势。
没办法,此时的协约国在巴尔干半岛已经不再具备兵力优势了。
同盟国这边,奥匈帝国部署在巴尔干半岛的军队数量仍然高达75万人,也是巴尔干半岛军队数量最多的一方。
排名第二的是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已经动员了50万军队,并且绝大多数士兵都加入到了战争当中,这也是保加利亚节节败退的原因。
俄国原本答应的40万军队裁减到了30万人,虽然变动没有那么大,但对前线战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保加利亚目前可动用的作战兵力只剩下25万人左右,而塞尔维亚的军队加起来已经不到15万人。
算上奥斯曼帝国支援保加利亚的10万军队,同盟国在巴尔干战场的军队总人数高达110万人,而协约国这边的军队加起来也只有95万人,是有着比较明显的人数差距的。
原本俄国要是出动40万人的话,协约国的105万人和同盟国的110万人倒是相差不大。
可如今有着足足15万的人数差距,协约国原本计划的攻入奥匈帝国的匈牙利腹地,自然也就再无可能了。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加入,巴尔干半岛的战争也变成了诡异的拉锯战。
双方围绕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和保加利亚的首都索菲亚展开了疯狂的进攻与防守,战争的惨烈程度一时间都不逊色于西线战场正在进行的凡尔登战役。
卡洛每次拿到巴尔干战场的伤亡数据,也不由得为之咋舌。
巴尔干地区不愧为火药桶的称号,巴尔干半岛上居住的这些民族也确实是一群莽夫。
从10月份奥斯曼帝国卷入战争开始,到年底也就两个半月的时间,巴尔干战场夸张地创造了近50万人的伤亡,其中死亡的士兵人数就超过20万人,贝尔格莱德和索菲亚周边,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这两座巴尔干的大型城市,此时已经沦为了人间炼狱。大量的普通民众因为战争不得不迁移到更偏远的地区,转而由军队在城区驻扎。
巴尔干战场局势的焦灼不仅让世界大战变得更加惨烈,也让同盟国和协约国察觉到了更大的危机。
以目前的局势来看,世界大战不管哪一方取得胜利,都必然会是一场惨胜。
战败国家自然不用多说,战胜国为了弥补惨胜的损失,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剥削战败国,从战败国获得足够的好处来填补。
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不想在这场战争中落败。
德国,法国,奥匈帝国和俄国清楚地认识到,这场战争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普法战争、普奥战争和俄土战争,是一场更加彻底、更加残酷的世界格局战争。
如今的各国已经没有退路。要么不惜一切代价打赢战争,要么就此投降任由其他国家宰割。
面对着这样的选择,大部分国家肯定还是想要放手一搏的。
在巴尔干战场的局势变得扑朔迷离之后,意大利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
此时意大利的处境是比较尴尬的。
英国和西班牙没有加入这场战争的原因很简单,两国和同盟国以及协约国并没有相关的同盟条约,是真正意义上的中立国家。
可意大利不同。意大利早就和德国以及奥匈帝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是正儿八经的同盟国的一员。
可战争爆发已经一年多的时间,意大利仍然没有履行同盟国的义务加入到战争当中,这也让欧洲各国不免得有些讨论。
有的人嘲笑意大利政府的怯懦,鄙视他们不遵守同盟条约的无耻。
也有的人认为意大利的选择非常明智,眼下的世界大战是一场相当惨烈的战争,卷入战争的国家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不管欧洲各国是怎么讨论的,总之意大利政府对这场战争没有任何外交方面的进展。纵使德国和奥匈帝国已经多次催促意大利加入战争,意大利政府对此也没有明确的回应。
罗马尼亚和奥斯曼帝国先后加入战争之后,巴尔干半岛可谓是乱成了一锅粥。
巴尔干半岛多个国家当中,没有参与这场战争的就只剩下阿尔巴尼亚和希腊。
希腊是英国人的小弟,英国保持中立,希腊自然也会保持中立。
阿尔巴尼亚又是一个独立没几年的国家,再加上自身人口和面积都很小的原因,不参与这场战争也是相当正常的。
换句话来说就是,目前巴尔干半岛能参与这场战争的,基本上都已经参与了这场战争。
意大利作为距离巴尔干半岛最近的,且没有参与战争的列强国家,自然会受到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拉拢。
面对两大军事集团的拉拢,意大利政府虽然没有表达任何态度,但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表达。
如果意大利是一个彻底的中立国家,不表达任何态度实际上就是保持中立。
可意大利是同盟国的一员,不表达任何态度,实际上也就相当于并不支持同盟国。
似乎是看到了拉拢意大利的希望,法国政府紧急联系了西班牙,希望通过西班牙王室和意大利王室之间的良好关系,劝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当中。
为了拉拢意大利这个列强国家,法国政府也算豁出去了。
法国政府先是和西班牙政府进行了交谈,向西班牙许诺了种种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战争胜利后,西班牙可以优先获得战败国的人才、工业设备和技术资料等等,这才让卡洛同意以西班牙王室的名义拉拢意大利。
卡洛之所以同意拉拢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除了法国开出的条件之外,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平衡目前的欧洲局势。
虽然欧洲大战总体上是比较僵持的,但同盟国那边还是占据着优势的。
考虑到俄国国内的风险,卡洛还是希望拉拢意大利支援法国和俄国,顺带着削弱同盟国的力量。
意大利就是那种刚刚好的选择。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既不会对欧洲局势产生太大的影响,又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到协约国,算是两全其美了。
此时的意大利国王是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卡洛的亲侄子。
虽然卡洛和自己的侄子只见过几面,但毕竟是近亲,两国王室之间的来往还是比较密切的。
随着卡洛的两个哥哥,翁贝托一世和阿玛迪奥公爵的死去,卡洛就成了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唯一的长辈,在意大利王室内部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
虽然不至于让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言听计从,但也能让他认真考虑卡洛的提议,通过意大利王室影响到意大利政府。
在和法国政府达成协议之后,卡洛就立刻以西班牙王室的名义联系了意大利王室。
虽然没有明面建议意大利王室认真考虑加入协约国,但也隐晦的提到了加入协约国的各种好处,并且列举了加入同盟国的坏处。
其实对于意大利来说,加入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好处也是相当明确的。
加入同盟国,意大利能够扩张的方向就只剩下法国。意大利心心念念的阿尔巴尼亚也在奥匈帝国的扩张方向之上,奥匈帝国是不可能退让的。
从法国那里吞并土地是相当困难的,意大利充其量也就是获得祖地萨伏伊而已,收获并不大,还要冒着和法国军队作战的风险。
如果加入协约国,意大利的扩张方向就会变得十分广阔。
既可以向奥匈帝国扩张,也可以向巴尔干半岛的方向扩张。
如此一来,意大利能够获得的领土就将变得十分广阔,收益自然也不是加入同盟国能够比拟的。
说实在的,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对加入协约国还是相当心动的。
他和他的父亲翁贝托一世一样,都是一位倍有野心的国王。
当初的翁贝托一世看到了自己弟弟卡洛在西班牙做出的成绩,也在意大利推动了军事力量的扩张,让意大利的陆军和海军都拥有了不错的水平。
虽然不幸被刺杀,但他的儿子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可谓是继承了他的遗志。
不仅没有取消自己父亲制定的各种军工产业的扩张,反而还加大了意大利军事力量的增长,让意大利的海军跻身世界第七。
不管是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还是之后,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都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
意大利之所以迟迟没有表态,实际上也是在等待更加合适的时机,为意大利谋求更大的利益而已。
原本一开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并未想着背弃同盟国条约。
他和法国以及俄国的联系,为的也只是增加德国和奥匈帝国开出的报酬而已。
但德国和奥匈帝国又怎能不清楚他的算计。虽然两国在不间断地催促意大利加入战争,但对于意大利的领土要求,德国和奥匈帝国并没有太多的退让。
奥匈帝国只是勉强同意意大利占领阿尔巴尼亚,还得让意大利军队自己动手。
作为获得阿尔巴尼亚的条件,意大利至少要在巴尔干战场和法国战场投入各50万的军队,加起来就是上百万的军队投入。
投入上百万军队换来一个小小的阿尔巴尼亚,这样的买卖到底划不划算,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是非常清楚的。
意大利政府提出了对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诉求,得到了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回绝。
不管是德国还是奥匈帝国,对北非这些殖民地都是相当看重的。这里距离欧洲非常近,没有太大的统治成本。
突尼斯地区的地形条件非常优越,不管是用来进行农业种植还是畜牧,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阿尔及利亚的条件虽然没有那么优越,但沿海的平原地区也是不差的。更重要的是,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阿尔及利亚的基础建设是相当完善的,殖民地能够产生正向价值,这一点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都非常看重的。
在德国和奥匈帝国看来,意大利已经在突尼斯获得了两块面积不小的殖民地,就没有必要继续觊觎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了。
毕竟阿尔巴尼亚的面积也不小,还是欧洲领土,意大利获得的已经不少了。
德国辛辛苦苦打一场战争,也未必能从法国那里获得多少土地。奥匈帝国也是如此,能够在战后吞并塞尔维亚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吞并太多的土地也会吃不消。
意大利作为三国同盟中最弱的国家,自然不可能获得比德国和奥匈帝国还多的利益。
虽然德国和奥匈帝国开出的条件在他们看来已经相当丰厚了,毕竟意大利军队能提供的作用也实在有限。
但在意大利政府看来,德奥两国开出的条件,并没有十分重视意大利这个盟友。
反而是协约国那边开出的条件,才像是正儿八经的尊重意大利的地位。
如果非要加入战争的话,倒不如加入协约国那边,至少能够分到的蛋糕更大。
5000字第2更,日万顺利完成,求支持!
(本章完)
(https://www.lewenvxs.cc/5513/5513328/11110592.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