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我在卧龙岗剧透三国 > 第八十一章:纸墨飘香,文明薪火传千古

第八十一章:纸墨飘香,文明薪火传千古


黄月英对这项新的挑战,也充满了兴趣。她虽然出身名门,饱读诗书,但也深知竹简的笨重和绢帛的昂贵。

“思诚贤侄,你说的这新的造纸术,真的能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这些废弃物,造出廉价的纸张?”黄月英看着诸葛彦列出的原材料清单,有些难以置信。

诸葛彦点头道:“正是。这些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通过蒸煮、捣浆、抄纸、晾晒等工艺,便可造出质量上乘的纸张。”

他详细地向黄月英和工匠们,讲解了现代造纸术的工艺流程:

第一步,原料的收集和处理。将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切碎,浸泡,去除杂质。

第二步,蒸煮。将处理好的原料,放入大锅,加入石灰等碱性物质,进行蒸煮,使纤维分解。

第三步,舂捣。将蒸煮后的原料,放入石臼或捣浆机中,舂捣成细腻的纸浆。

第四步,抄纸。将纸浆稀释,倒入抄纸帘中,荡去水分,形成湿纸页。

第五步,晾晒或烘干。将湿纸页从抄纸帘上揭下,晾晒或烘干,便得到了纸张。

黄月英仔细听着,不时提问,对其中的化学变化和物理过程,充满了好奇。

虽然很多原理她无法完全理解,但她相信诸葛彦的判断。

“好!我们这就开始试验!”黄月英雷厉风行。

工匠们按照诸葛彦的指导,搭建蒸锅,制作抄纸帘,收集原料。

试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纸浆的浓度、抄纸的技巧、晾晒的时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摸索。

造出的第一批纸,要么太脆,要么太厚,要么表面粗糙,无法书写。

但诸葛彦和黄月英,并没有气馁。

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工艺参数。

诸葛彦想起了后世的造纸添加剂,建议在纸浆中加入少量的植物胶,以增加纸张的强度和韧性。

黄月英则改进了抄纸帘的工艺,使其更加细密均匀。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终于,一张质地轻薄、洁白柔韧、表面光滑的纸张,被成功造了出来!

诸葛彦拿起毛笔,饱蘸墨汁,在纸上写下了“兴复汉室”四个大字。

字迹流畅,墨色均匀,效果远超竹简和当时粗糙的麻纸!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黄月英看着那张完美的纸张,激动得俏脸通红。

工匠们也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这种纸,原料易得,成本低廉,产量可以无限扩大!

有了它,知识的传播,将不再受限于昂贵的载体!

接下来,便是印刷术了。

诸葛彦决定,先从雕版印刷术开始。

这相对简单,容易实现。

他找来坚硬的梨木,让技艺精湛的工匠,在木板上,反刻出文字和图案。

然后,在刻好的版面上,涂上油墨,铺上纸张,用刷子轻轻刷印。

一张印有文字的纸张,便复制出来了!

虽然刻版耗时耗力,但一旦刻好,便可反复印刷,效率比人工抄写,高出了何止十倍百倍!

当工匠们,用雕版印刷术,成功印出第一本《孙子兵法》时,所有人都被这神奇的技术,惊呆了!

“太神奇了!几天就能印出一本书!”

“有了这印刷术,圣人的教诲,兵法谋略,就能传遍天下了!”

黄月英拿着那本印刷精美的《孙子兵法》,激动得手都有些颤抖:“思诚贤侄,你这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啊!”

诸葛彦微微一笑:“这只是开始。雕版印刷,还不够完善。未来,我们还要研制活字印刷术,那样,排版会更加灵活,效率会更高!”

“活字印刷术?”黄月英眼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诸葛彦简要地介绍了活字印刷的原理:用黏土或金属,制成单个的活字,然后根据需要,灵活排版印刷。

黄月英听得心驰神往,连连赞叹:“思诚贤侄的智慧,真是深不可测!若能实现,那……那真是……”

她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项发明的伟大了。

纸张和印刷术的研制成功,其意义,甚至超过了诸葛连弩和马蹄铁!

它不仅能大大降低书籍的成本,普及教育,开启民智,更能帮助刘备集团,快速传播其政治理念和文化思想,争取民心,凝聚共识。

这是比任何武器都更强大的力量!

消息传到刘备和诸葛亮耳中,两人更是激动不已。

他们亲自来到秘工坊,观看了纸张的制作和印刷的过程。

当看到一本本崭新的书籍,从印刷工匠手中,快速“诞生”出来时,刘备感慨万千:“思诚啊思诚,你所做的这一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有此神物,我大汉的文化,必将发扬光大!”

诸葛亮则拿起一张新造的纸张,仔细抚摸着,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有了纸和印刷术,我等便可大量印刷《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以及我军的政策、律法,分发到各郡县。

“让百姓识字明理,知忠君爱国之道。这对于巩固统治,凝聚人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诸葛彦躬身道:“主公,军师所言极是。我建议,立刻成立‘崇文馆’,由军师牵头,负责组织人力,抄写、雕刻经典书籍,利用印刷术,大量印制,在军中设立学堂,在地方推广基础教育,培养人才,开启民智!”

“好!”刘备毫不犹豫地批准,“此事,便由孔明全权负责!所需人力、物力,优先供应!”

“诺!”诸葛亮躬身领命,眼中充满了干劲。

崇文馆的成立,以及纸张、印刷术的推广,在刘备集团内部,乃至整个荆州,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大量的书籍被印刷出来,流向军队和地方。

士兵们有了识字课本,开始学习文化知识。

地方上,一座座简陋的学堂,相继建立起来,招收适龄儿童入学。

虽然过程艰难,但一个重视教育、普及知识的新风气,正在荆州大地,悄然兴起。

诸葛彦站在秘工坊的山坡上,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从曲辕犁到诸葛连弩,从马蹄铁到纸张印刷……


  (https://www.lewenvxs.cc/5516/5516096/50213115.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