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特种兵重生古代,开局五个拖油瓶 > 第239章 四丫的人才梦想

第239章 四丫的人才梦想


蒙学堂旁边,一间原本堆放旧桌椅、如今被收拾得窗明几净的小屋里,四丫萧文瑜正伏在一张略显陈旧但擦得干干净净的书案上疾书。她面前铺着几张在沙棘堡算是奢侈品的、质量稍好的宣纸,上面是用清秀工整、带着几分女子特有柔韧风骨的小楷写就的文章。这就是沙棘堡目前唯一的官方出版物、信息传递和精神灯塔——《沙棘堡旬报》(手抄版,限量发行二十份,主要张贴在城门、集市、军营公告栏以及龙渊阁门口,传阅率极高)。

四妞是这份旬报的灵魂人物,负责采编、撰写、甚至偶尔还得客串一下“排版”和“发行”。内容包罗万象,力求贴近生活又引导向上:有萧战最新颁布的政策法令解读,她用最通俗易懂、甚至带点俏皮话的语言重新表述,确保老农都能听懂;有表彰在城墙建设、田间劳作或边境巡逻中表现突出的军民,树立榜样,激发荣誉感;有普及饭前洗手、不喝生水、定期清扫环境卫生等基础常识,三娃的医护营提供技术支持,确保科学性;甚至还有一个备受期待的“塞外故事连载”栏目,由四妞自己创作,或改编一些关于勇敢、守信、团结、智慧的小故事,情节曲折,人物鲜明,成了沙棘堡军民最重要的精神食粮。许多不识字的百姓,也会在旬报贴出后,早早围在公告栏前,眼巴巴地等着识字的人大声朗读,听到精彩处,叫好声、议论声能传出去老远。

“最新消息!最新消息!”一个半大小子气喘吁吁地跑进蒙学堂,对着正在教孩子们写字的四妞喊道,“萧先生!赵疤脸将军手下的王老三,前儿个晚上巡夜,一个人撂倒了三个想摸进来偷东西的毛贼!自己就蹭破点皮!赵将军赏了他三两银子,还记了一功!旬报上肯定要写吧?”

四妞抬起头,眼睛一亮,放下毛笔:“当真?仔细说说,当时什么情况?王老三怎么发现的?怎么动的手?贼人长什么样?”她立刻进入了“记者”状态,掏出随身带的小本本和炭笔(跟三娃学的),准备记录关键信息。那认真的劲儿,让跑来报信的小子都不自觉地站直了身子,一五一十地讲了起来。

四妞不仅自己埋头苦写,还非常有远见地鼓励蒙学堂里那些进步快、对文字敏感、有些天赋的孩子参与进来。她认为,这不仅能让旬报内容更丰富、视角更多元,也能锻炼孩子们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是为沙棘堡培养未来文化人才的摇篮。

这天下午,年纪稍大的杏儿举着一张草纸,跑到四妞的“编辑部”,小脸因为兴奋而红扑扑的:“萧先生!萧先生!您看看我这个为‘勤洗手、不生病’画的插图,画得怎么样?”纸上用炭笔画了一个大大的木盆,一只胖乎乎的小手正在清澈的水里搓洗,旁边还画了几颗仿佛在跳动的水珠,以及几个张牙舞爪、被水流冲走的、拟人化的丑陋小虫子(代表病菌),虽然笔法稚嫩,线条简单,但却生动有趣,寓意明确。

四妞接过画,仔细看了看,眼中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神色,她肯定的点头:“画得很好,杏儿!特别是这几颗水珠和小虫子,画得活灵活现,一看就懂!下次旬报的卫生知识栏,就用你的这幅画做配图,旁边再配上三娃医官写的洗手口诀,好不好?”

杏儿的小脸顿时笑成了一朵盛开的沙棘花,用力地点点头,声音清脆响亮:“好!谢谢萧先生!”她如今在蒙学堂里是进步最快的学生之一,原本的怯懦和胆怯早已被自信和开朗取代,和亦师亦友的四妞关系极为亲密。她常常把自己在街上、在福利院听到的趣事、看到的新鲜事讲给四妞听,成了四妞了解基层民情、挖掘新闻素材的一个宝贵小窗口。

而四丫则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丰富学院的藏书和实现人才培养的梯度化。蒙学堂的藏书最初只有可怜巴巴的几本启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还是从流民里凑出来的,破旧不堪。四丫看着心急,这怎么能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她磨了萧战好几次,又拉着大丫“化缘”,软磨硬泡,终于从龙渊阁的利润和军费里抠出了一笔钱,通过各种渠道,艰难地搜集和购买书籍。

她的目标很明确:从最基础的启蒙读物,到更深一些的诗词歌赋、史书杂记,再到……科考必备的四书五经!她甚至想办法弄来了一套半新不旧、但内容完整的《四书章句集注》。这个过程充满了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插曲。比如,有一次她托商队从内地带回一批书,结果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混进了好几本春宫图,把负责接收的四丫臊得满脸通红,差点当场把书扔进灶膛,最后还是萧战听说后,嘿嘿坏笑着没收了,美其名曰“批判性收藏”。

经过不懈努力,蒙学堂角落那个原本空荡荡的书架,终于渐渐丰满起来,虽然依旧比不上内地任何一家像样的私塾,但在沙棘堡,这已经是知识的宝库了。四丫严格制定了借阅规矩,像守护眼珠子一样守护着这些来之不易的书籍。

同时,她细心地发现,学生里面确实有几个好苗子。比如那个父母双亡、被福利院收养的石头,记忆力超群,几乎过目不忘;还有那个铁匠的儿子铁蛋,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对经义的理解往往能举一反三。这些孩子的天赋,如果只停留在识字算数阶段,就太可惜了。

四丫和萧战商量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蒙学堂的基础上,开设一个“进阶班”。她将这些学习能力突出、表现出潜力的学生筛选出来,单独编班。然后,她通过龙渊阁的关系和沙棘堡官方的名义,从流民和周边城镇,好不容易“淘”来了一个姓孙的老秀才。孙秀才考了半辈子科举,屡试不第,心灰意冷,流落边塞,学问是扎实的,就是为人有些迂腐古板。

四丫亲自去请,许以相对优厚的待遇(主要是管饱,偶尔有肉,还有固定的工分),并承诺给他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孙秀才一开始还端着架子,嫌边塞苦寒,嫌学生底子薄,直到四丫不卑不亢地说了一句:“孙先生,沙棘堡百废待兴,正需要开启民智,培养栋梁。此地虽偏,然志向不小。先生满腹经纶,难道就甘心埋没于市井,不想为这塞外之地,教化出一二读书种子,将来或可光大门楣,亦不负先生平生所学?”

这话说得,既有格局又给足了面子,还把孙秀才那点未泯的功名心给勾了起来。他捻着几根稀疏的胡须,沉吟半晌,终于点头答应。于是,沙棘堡蒙学堂的“进阶班”正式开课了,主要就是由孙秀才系统地讲解四书五经,为将来可能的科举考试打下基础,目标是为沙棘堡培养属于自己的、有文化的管理人才和知识分子。

开课第一天,就闹了笑话。孙秀才摇头晃脑地讲《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底下坐着的石头、铁蛋等孩子,虽然记忆力好,理解力强,但毕竟野惯了,听着这文绉绉、绕来绕去的话,一个个眼神发直。铁蛋忍不住举手,用带着浓重边塞口音的官话问:“先生,这个‘明明德’,是啥意思?是让咱们把德行擦亮点吗?像擦铠甲那样?”

孙秀才被问得一噎,差点背过气去,吹胡子瞪眼:“孺子不可教也!此明德,乃天生之光明德行也!非……非擦拭之物!”

孩子们哄堂大笑,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不少。四丫在窗外看着,既好笑又觉得充满希望。她知道,这只是开始,让这些塞外的野小子们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这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沙棘堡的人才培养摇篮,算是有了个粗糙的雏形。

四丫看着朋友们为书籍和进阶班忙碌的身影,看着杏儿和其他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逐渐成长,心里暖暖的,充满了干劲。她希望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和那份小小的旬报,加上打造的藏书阁和进阶班,不仅能传递信息,普及常识,表彰善行,更能潜移默化地凝聚人心,教化民风,开启民智,让沙棘堡真正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希望、有未来的地方。


  (https://www.lewenvxs.cc/5514/5514176/43545292.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