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仁心妙策
元旦的钟声余韵似乎还在紫禁城寒冷的空气中微微震颤,新雪覆盖下的宫阙尚沉浸在一种节后特有的、混合着肃穆与悄然萌动的氛围里。慕容云泽登基后的第一个新年,就在这般低调而庄重的祈福宴中悄然翻过。没有喧闹,没有奢华,却因那份君臣同心、祈愿未来的仪式感,以及帝后之间那份无声却坚定的约定,而在史官笔下留下了意味深长的一页。
年节的气氛尚未完全散去,但庞大的帝国机器已然重新开始全速运转。慕容云泽埋首于如山奏章之中,新年伊始,各地呈报的政务、预算、亟待解决的难题便纷至沓来。夏玉溪也并未松懈,经过元旦祈福宴的历练,她在处理宫务、协理六宫事宜上愈发显得从容娴熟,苏嬷嬷偶尔严厉的目光中,赞许之色也日渐增多。
这一日,午后暖阳透过窗棂,在漱玉轩的书房内投下斑驳的光影。夏玉溪刚刚核验完内务府送来的一批关于春季宫苑修缮的预算明细,运用她所整理的“简法”核验,效率比以往快了数倍,结果清晰了然。她放下朱笔,轻轻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目光落在窗外几株已悄然萌发嫩芽的玉兰树上,思绪却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她想起前几日,通过秦峰递来的、慕容云泽偶尔会在奏章批阅间隙写下的简短字条,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某些地方官员奏报的民生疾苦——尤其是去岁寒冬,一些偏远州县老人妇孺冻饿致病却缺医少药情况的忧虑。她也想起自己跟随苏嬷嬷学习时,听闻的一些关于京中官员内宅的琐碎消息,哪家的老夫人旧疾复发卧床不起,哪家的夫人产后失调久治不愈,甚至因此影响了官员在京履职的心态。
一个酝酿了许久的念头,在此刻变得异常清晰和迫切。
傍晚时分,慕容云泽难得早些处理完手头紧急政务,来到了漱玉轩。他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但看到迎上前来的夏玉溪时,眼神还是柔和了几分。
“陛下今日似乎比往日清闲些。”夏玉溪接过他的披风,递上热茶。
“只是暂得片刻喘息罢了。”慕容云泽在窗边榻上坐下,揉了揉眉心,“开年诸事繁杂,各地奏报如雪片般飞来,多是要钱要粮,或是禀报灾情疑难,令人心焦。”
夏玉溪在他身旁坐下,轻声问道:“陛下可是在为民生疾苦忧心?臣妾日前似乎听秦侍卫提及,有些州县去岁寒冬,百姓缺医少药之苦。”
慕容云泽叹了口气:“是啊。太医署资源有限,主要服务于宫廷及京畿重地,难以惠及偏远州县。且民间郎中水平参差,药价高昂,寻常百姓一旦染病,往往只能硬抗,生死由命。此乃积弊,非一日之功可解。”
夏玉溪沉吟片刻,抬起眼眸,目光清亮地看向慕容云泽:“陛下,臣妾近日有一想法,或许…或许能略解此困,至少,可先从京中做起,徐徐图之。”
“哦?”慕容云泽来了兴趣,放下茶盏,“溪儿有何妙策?但说无妨。”
夏玉溪深吸一口气,将自己深思熟虑的计划娓娓道来:“臣妾在想,可否…由朝廷出面,设立一个专门的‘女医署’?”
“女医署?”慕容云泽微微挑眉,这个提议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正是。”夏玉溪声音平稳,条理清晰地说道,“陛下试想,我朝文武百官,乃至日后陛下麾下更多的能臣干吏,谁人府中没有父母妻女、姐妹眷属?女子生病,尤其是一些闺阁隐疾,往往羞于请外男医者诊治,以致延误病情。若宫中有建制完备、医术精湛的女医官,陛下体恤臣下,可恩赐女医过府为官员家眷诊病。这份恩典,细致入微,关乎家人健康,比金银赏赐更能暖人心扉,令臣子感念陛下隆恩,此为其一。”
慕容云泽眼神微动,显然意识到了这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赏赐金银是常例,但关怀到臣子家眷的健康,这确实是更高一筹的驭下之道。
夏玉溪继续道:“其二,女医往来于各府内宅后院,为眷属诊病,所闻所见,虽多是家长里短、妇人闲谈,但有时,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或许比前朝正式的奏报更能反映官员后宅是否安宁、家风是否严谨,甚至能无意间流露出一些关乎官员品行、地方实情的蛛丝马迹。这对于陛下洞察人心、明辨忠奸、掌控朝局,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听到这里,慕容云泽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他坐直了身体,深深地看着夏玉溪。这一层用意,更为深远!将医疗关怀与情报收集如此自然地结合起来,既彰显仁德,又暗含机锋,确实是一条妙计!
“其三,”夏玉溪的声音变得更加柔和,却带着一种坚定的力量,“此举若能成功,日后或可逐步推广。选拔培养通晓医术的女子,不仅服务于官宦之家,待条件成熟,或可设惠民女医堂,为京中乃至天下贫苦女子提供医诊药助,使她们病有所医,免于困苦。这不仅能切实惠及天下女子,更是彰显陛下仁德、收拢民心、稳固国本的善政。”
慕容云泽越听,眼神越是明亮,心中波澜起伏。他之前只觉夏玉溪聪慧懂事,在管理内务上颇有天分,却没想到她竟有如此深远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这个“女医署”的提议,看似只是设立一个医疗机构,实则一举数得:
1. 施恩臣下,凝聚人心:通过关怀臣子家眷健康,进行情感投资,增强官僚体系对皇权的向心力。
2. 安插耳目,洞察细微:利用女医出入内宅的便利,构建一个非正式但可能极为有效的信息渠道,辅助决策。
3. 普惠民生,彰显仁政:长远看,有助于提升女性医疗保障水平,改善民生,积累政治声誉。
4. 发挥女子才能,开辟新径:为部分有学识、有志向的女子提供一条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途径。
他沉吟良久,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脑中飞速权衡着利弊与可行性。阻力肯定会有,比如礼法对女子抛头露面的限制、太医院可能存在的保守态度、以及如何确保女医的忠诚与专业等等。但相比于其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这些困难似乎都可以设法克服。
“溪儿,”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她,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与惊叹,“此策……甚妙!思虑周全,眼光长远,朕竟未曾想到这一层!你是如何想到的?”
夏玉溪脸颊微红,谦逊地低下头:“臣妾不过是见陛下为国事操劳,忧心民生,又偶闻一些内宅之事,便胡思乱想了一番。若能对陛下、对朝廷略有裨益,便是臣妾的福分了。”
“绝非胡思乱想!”慕容云泽肯定道,“此乃老成谋国之见!朕需好好筹划一番。”他当即命人传唤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太医院院判等重臣次日议事。
翌日的御前会议上,当慕容云泽提出设立“女医署”的构想时,果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礼部尚书、一位年近花甲、以恪守礼法著称的老臣,率先出列,眉头紧锁,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反对:“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女子行医,古已有之,然多为民间草泽,或服务于宫廷深处。如今堂而皇之设署立官,令女子出入官宦府邸,抛头露面,恐有违男女大防之礼教,易生流言蜚语,有损朝廷体统。再者,女子为官,于典制不合,还请陛下三思!”
太医院院判,一位须发皆白、医术精湛但思想颇为保守的老太医,也躬身附和:“陛下,医道精深,非朝夕可成。太医院培养一名太医,需历经数十载寒窗苦读、临床实践。女子纵有聪慧者,然其体力、精力、见识恐难以胜任繁重医职。若仓促设立女医署,医术不精,恐贻误病情,反为不美。且此举是否会分薄太医院资源,影响侍奉宫廷之本职,亦需考量。”
几位较为保守的宗室亲王也面露难色,窃窃私语,显然对这项打破常规的举措心存疑虑。
慕容云泽端坐龙椅之上,面色平静地听着众人的反对意见,并未急于反驳。待几位重臣陈述完毕,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众卿所虑,朕已知之。”他目光扫过众人,“礼法之防,朕岂能不知?然,朕设立女医署,非为标新立异,实乃体恤臣工之需。百官为国操劳,其家眷安康,亦是社稷之福。女子隐疾,延请男医多有不便,女医诊治,正合情理,亦是保全礼法之举。此乃朕特恩,体恤下情,何来有损体统之说?”
他顿了顿,看向太医院院判:“至于医术,院判所虑甚是。故朕意,女医署初设,规模宜小,求精不求多。所有女医,皆需经太医院严格考核、培训,由资深太医亲自指点,确保医术可靠。女医署乃太医院之补充,专司内眷疾患,与太医院本职并无冲突,反可令太医更专注于宫廷要务及疑难杂症。资源调配,朕自有考量,绝不会影响太医院运转。”
最后,他目光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内阁首辅,语气转为深沉:“首辅大人,朕深知治国之道,在于得人。欲得良臣,必先安其家。女医一策,看似细微,实乃固本培元、收拢人心之长远之计。且……”他略微压低了声音,带着一丝只有少数重臣能意会的深意,“内宅安宁,方能外事专注。些许风声鹤唳,有时比万言奏章更能察知秋毫。首辅以为如何?”
首辅大臣,一位历经三朝、老谋深算的股肱之臣,闻言微微颔首,沉吟片刻,出列奏道:“陛下圣虑深远,老臣佩服。女医署之设,于礼虽有可议之处,然陛下以仁德为本,体恤臣下,实为明君之举。若能严定规章,确保医术德行,先行试点于京中,观其后效,或可为一项惠政。老臣以为,可试行之。”
首辅的表态,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几位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官员见首辅都支持,加之皇帝态度坚决,理由充分,便也不再强硬反对,转而开始讨论具体实施细则。
经过一番详尽的讨论和权衡,设立女医署的提议最终得以通过。旨意很快颁布:于内务府下增设“女医署”,暂设女医官十员,医女二十名,由皇后(指夏玉溪,虽未正式册封,但已默认)协理,太医院指导,负责为京中有品级官员内眷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咨询。并明确规定了女医的选拔、培训、考核、管理及出诊流程,强调此为“陛下特恩”,需严守规矩,不得僭越。
旨意一出,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多数官员在初时的惊讶过后,细想之下,均觉此乃陛下隆恩,关乎自家亲人健康,无不感念。尤其是家中有年老父母或体弱妻女的官员,更是对此举深表欢迎。民间亦有所闻,虽觉新奇,但多赞新帝仁德,体恤臣子竟至如此细微之处。
接下来的几个月,女医署的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而夏玉溪则在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第一步是选址与建制。 夏玉溪亲自与内务府官员踏勘了几处宫苑,最终选定了位于西六宫一侧、相对独立僻静但交通尚算便利的“静怡苑”作为女医署衙署。她亲自参与规划,将苑内房屋划分为诊室、药房、授课堂、女医住所等功能区,力求实用、整洁、安静。同时,她与礼部、内务府反复磋商,确定了女医的品级、俸禄、服饰(设计为淡雅稳重的青蓝色宫装,区别于普通宫女)等具体事宜,确保其地位得到尊重。
第二步,也是最为关键的,是选拔。 夏玉溪深知,女医的品德与医术是此举成败的基石。她与苏嬷嬷、太医院院判共同制定了极其严格的选拔标准:
1. 身家清白:须为三代良家女子,身世清楚,需有当地官府或有名望的士绅作保,确保忠诚可靠。
2. 品行端方:需由保人出具品行证明,并由内务府派员暗访其邻里,确认其性格沉稳、口风紧、懂礼仪、能守密。有不良嗜好或家族有劣迹者,一概不取。
3. 具备基础:来源多样化,包括:
* 医官世家之女:自幼随父兄习医,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 通晓文墨的官宦夫人或士族女子:有一定文化基础,自愿服务,经过系统培训后可胜任。
* 民间确有医术的寡妇或女子:如草药婆、接生婆中技艺精湛、品行良好者,给予机会。
* 心灵手巧、有志于此的官婢:经主子恩准,脱籍后参加选拔,作为激励底层的一种方式。
4. 通过严格考核:由太医院院判亲自牵头,组织数位资深太医,进行笔试和面试。笔试考核基础医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典籍要点)、药性知识(《本草纲目》常见药材)、常见病症辨识;面试则考察应变能力、沟通技巧、以及最重要的——仁心仁术的态度。
告示通过京兆府和五城兵马司张贴出去后,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报名者远超预期,达百人之多。夏玉溪亲自参与了最终的面试环节。她坐在屏风之后,仔细观察每一位候选人的言谈举止。她并不一味追求高深的医术理论,更看重那份耐心、细心、以及对病患的同情心。她会问一些具体的问题,如“若遇病患情绪激动,当如何安抚?”“如何看待医者与病患的关系?”以此来考察她们的心性。
选拔过程持续了整整十天,最终,十名女医官和二十名医女的人选尘埃落定。她们背景各异:有退休太医的嫡女,如太医院前院判的孙女柳依依,医术理论扎实;有因丈夫早逝、家道中落而通晓药理的士族夫人周氏,为人沉稳;有京郊有名的接生婆冯妈妈,经验丰富;甚至还有两位原是宫中犯错被贬、但懂些药理的官婢,因多年表现良好、且确有天赋而被破格选拔,感激涕零。夏玉溪特意从自己有限的用度中拨出一笔不小的银子,作为她们初期的安家费、置装费和第一个月的俸禄,并亲自训话,勉励她们珍惜机会,精研医术,恪守医德,令所有入选者无不感念这位未来皇后的恩德与气度。
第三步是系统培训。 入选者水平参差不齐,亟需系统培训。夏玉溪请太医院指派了三位医术高明、品行敦厚且思想相对开明的太医——擅长妇科的孙太医、精通儿科的赵太医、以及谙熟药理的李太医,专门负责为期三个月的强化培训。培训内容极具针对性:
* 医术重点:妇科经带胎产诸症、儿科常见病及养护、老年病调养、官宦之家常见的“富贵病”(如脾胃不和、心悸失眠等)调理,以及急救常识。
* 规矩礼仪:由苏嬷嬷亲自教授宫廷礼仪、拜见各府诰命的规矩、如何应对各种场面、以及最重要的——《保密条例》,严禁泄露任何诊病过程中听闻的府内私事,违者严惩不贷。
* 实践观摩:安排女医们轮流到太医院下属的惠民药局观摩学习,接触更多病例。
夏玉溪时常在苏嬷嬷的陪同下,亲临授课堂探望。她并非只是巡视,有时会坐下来听一会儿课,课后与女医们亲切交谈,询问她们的学习困难,分享一些自己调理身体的心得,甚至叮嘱御膳房为熬夜苦读的女医们准备夜宵。她的平易近人、关怀备至,极大地鼓舞了女医们的学习热情,也让她们对这位未来的女主子充满了敬爱之情。
第四步是立规明纪与后勤保障。 夏玉溪深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她亲自参与了女医署章程的制定,条款细致入微:
* 出诊制度:严格凭内务府核发的、写有具体府邸和事由的“出诊牌票”方可出诊,严禁私相授受或未经请示擅自行医。
* 病历管理:要求详细记录每一次诊病的脉案、药方,定期交太医院抽查备案,既为积累经验,也为明确责任。
* 保密铁律:反复强调,严禁以任何形式泄露在各府听闻之事,违者不仅本人将受重惩,保人亦将连坐。
* 待遇与尊严:明确女医的俸禄、休假、晋升渠道,并严令要求各府不得将女医视为普通仆役随意驱使,必须给予应有的尊重。
同时,她对女医署的后勤保障也极为上心。从药材的采购(要求品质上乘)、药柜的设置,到诊床、脉枕等器具的定制,甚至女医们居住环境的改善(要求干净、通风、有独立的书房),她都一一过问,确保她们能安心从业。
初夏时节,万物葱茏,女医署在精心筹备后,终于正式挂牌运作。起初,只有少数几家与皇室关系亲近或家中有急症的官员,试探性地向宫内递了帖子,请求恩赐女医。夏玉溪亲自审阅这些请求,与太医院商议后,选派合适的女医前往。
首次出诊便遇到了挑战。一位郡王府的老太妃久咳不愈,对年轻的女医心存疑虑。女医柳依依不卑不亢,细心诊脉后,发现太妃并非简单风寒,而是年老阴虚所致,开了滋阴润肺的方子,并耐心讲解了日常调养之法。几剂药后,太妃病情大为好转,郡王大喜,亲自上书向皇帝谢恩。
另一次,一位翰林编修的夫人临盆难产,稳婆束手无策,情况危急。女医冯妈妈凭借丰富的接生经验,果断采取措施,最终保得母子平安。编修感激涕零,称颂“皇后娘娘仁德,活我妻儿性命!”
一桩桩成功的案例,如同石子投入湖面,涟漪不断扩大。女医们精湛的医术(尤其在妇科儿科方面)、温和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严守秘密的操守,迅速赢得了京中官眷的信任和好评。请求恩赐女医的帖子越来越多,从内阁大学士到各部院堂官,乃至一些有头有脸的宗室府邸。
女医署不仅成为了皇帝施恩臣下、稳固人心的重要渠道,也确实解决了许多官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更安心地为朝廷效力。而夏玉溪所期待的“洞察细微”的作用,也初现端倪。女医们谨守规矩,从不主动打探,但她们专业的关怀和耐心的倾听,往往能赢得内眷的信任。闲谈中,关于某位官员是否孝顺、后宅是否和睦、子弟教育如何、甚至对某些朝政的零星看法等信息,会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这些信息经过女医署专人(由苏嬷嬷信任的老宫人负责)整理、筛选后,以极其隐秘的方式呈报给夏玉溪,再由她择其要者,在适当时机以闲聊的方式透露给慕容云泽。这些来自后宅的“软性”情报,为慕容云泽掌握臣子动态、了解京中风气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有时甚至比正式的监察奏报更为直观和真实。
更让夏玉溪欣慰的是,民间关于女医署的议论,逐渐从新奇转向了广泛的赞誉。人们称赞新帝仁德,体恤臣子,更将这份功劳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未来皇后的“仁心”与“智慧”。市井间开始流传“皇后贤德,设立女医,惠及官眷,乃女子之福”的说法,甚至有些百姓开始期盼,有朝一日这等好事也能惠及寻常人家。夏玉溪的美名,随着女医们的脚步和百姓的口碑,悄然传遍了京城,为她日后母仪天下奠定了坚实的民心基础。
慕容云泽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没想到夏玉溪不仅提出了绝妙的构想,更以惊人的细致、魄力和执行力将其成功落地,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政治效果和社会反响。一天傍晚,他握着她的手,在静谧的漱玉轩中,由衷感叹:“溪儿,此女医署,真乃你送给朕、送给这天下的一份厚礼。朕心甚慰。你之才智,远超朕之预期。”
夏玉溪依偎在他身边,望着窗外庭院中沐浴在夕阳余晖下的花草,心中充满了平静的喜悦与成就感。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在这深宫之中,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实现着价值,一点点播撒着仁政的种子,也一点点,走向那个与他并肩、共同守护这万里江山的未来。女医署的成功,如同在沉闷的国丧期和繁重的政务中,投入的一缕明媚阳光,照亮了前路,也温暖了人心。
(https://www.lewenvxs.cc/5513/5513551/50303887.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