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165:全国上映
一九九八年一月五日的傍晚,京城笼罩在冬日的暮色与华灯初上的光晕之中。
王盛走出北影厂主楼,一股凛冽却清新的寒气扑面而来,让他因为处理工作而感到疲惫的神经,精神了不少。
厂区门口,停着一辆崭新的黑色奥迪轿车,在路灯下泛着沉稳厚重的光泽。
这是几个月前,盛影传媒业务扩张后,为了商务接待和核心高管出行刚刚添置的座驾之一。
车型是奥迪C4平台的奥迪100/200系列,在九十年代末的京城,这流线型方正大气的德系轿车,是身份与实力的显著象征,比常见的桑塔纳、夏利乃至一些日系车更显档次,符合王盛如今在圈内的地位,又不至于像虎头奔那般过于扎眼。
司机大军早已恭敬地站在车旁,见到王盛出来,立刻拉开后座车门。
大军原是厂保卫科的职工,上次随王盛和李晓冉到港岛游玩,担任保镖,处理张伯芝事宜时,表现沉稳机警,身手不错,话也不多,给王盛留下了不错印象,便被调来担任专职司机兼随身保镖。
……
大军发动车子,平稳地驶出厂区,低声询问。
车子抵达一街之隔的京城电影学院时,校门口正是人流高峰期。
穿着各色冬装的学生们涌出校门,青春的气息驱散了冬夜的寒冷。
王盛没有下车,只是摇下了些许车窗,目光在人群中搜寻。
很快,他看到了李晓冉的身影。
她穿着一件白色的长款羽绒服,围着红色的围巾,脸蛋冻得微红,正和几个同学说笑着走出来。
看到那辆显眼的黑色奥迪,以及车里王盛隐约的轮廓,她眼睛一亮,和同学快速道别,小跑了过来。
“等很久啦?”李晓冉拉开车门钻进来,带进一股冷气,脸上洋溢着见到恋人的喜悦。
“刚到。”王盛笑了笑,示意大军开车:“走吧,去昆仑饭店。”
今晚,《30天》票房突破五千万的庆功宴,就在昆仑饭店的宴会厅举行。
选择这里,一是档次足够,匹配这部创造历史的电影;二是地点相对核心,方便各方宾客;三是昆仑饭店在九十年代是京城高端商务宴请的重要场所之一,自带一种成功的象征意义。
车内暖气很足。
李晓冉摘掉围巾,兴奋地聊着学校里一天的趣事,以及同学们对她出演《30天》的羡慕和祝贺。
一边学习,一边已经有了响亮的代表作,这种状态让她自信而充实。
“不过学表演好苦啊,要是像你一样,自己批假条就好了。”李晓冉贴在王盛怀里道。
王盛琢磨,以后要是让你读研,考博,那你不是更受不了?
受不了就对咯!
学校好啊,直接把人圈住了。
……
抵达昆仑饭店,宴会厅已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北影厂、紫禁城影业、盛影传媒的核心成员、剧组主创、主要演员、紧密合作的媒体朋友、以及联盟内其他电影厂的代表济济一堂。
周星星因档期已返回港岛,但特意录制了VCR表达祝贺和感谢。
王盛和李晓冉的到来,立刻引起了现场的一阵小高潮。
作为项目的绝对核心和女主角,他们无疑是今晚的焦点。
韩三坪、张和坪等领导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30天》的里程碑意义,感谢所有参与者的辛勤付出,并展望了在分账制推开后更加广阔的未来。
觥筹交错间,洋溢着喜悦、兴奋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
李晓冉已换上得体的晚礼服,跟在王盛身边,应对着各方祝贺,举止落落大方。
她清晰地感受到,周围人看她的目光,不再是单纯看着“王盛的女朋友”或者一个广告模特、电视剧演员,而是带着对一位成功电影女主角的认可与尊重。
《30天》的成功,真正让她在演艺圈站稳了脚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沉甸甸的代表作。
庆功宴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持续到晚上九点多才陆续散场。
王盛和李晓冉与韩三坪等主要领导道别后,乘坐奥迪车离开。
“回我那儿吧?”
李晓冉靠在王盛肩上,轻声说,脸上带着酒后的红晕和一丝羞涩的期待。
“好。”
王盛握了握她的手。
车子驶向李晓冉的住所。
到了楼下,王盛让大军明天早上再来接,便和李晓冉上了楼。
……
进屋后,暖气扑面而来。
筋斗云迈着优雅的步子,凑了过来,蹭着王盛的裤脚。
王盛弯腰将它抱起来,挠着它的下巴,筋斗云发出满足的“咕噜”声。
李晓冉去换了身衣服,然后走出来,帮着王盛脱下衣服道:“一块去洗澡吧……”
……
李晓冉今晚格外动情,她的指甲几乎要嵌入王盛的肌肤,在他耳边一遍遍呢喃着他的名字,诉说着她的兴奋与满足。
……
次日,一月六日,星期二。
清晨。
当大多数城市刚刚苏醒时,全国各省会、直辖市的报摊和阅报栏前,开始被一份份新鲜的晨报、都市报所占据。
《羊城晚报》在文化娱乐版显眼位置刊出报道:“翘首以盼!《30天》1月9日登陆羊城,周星星李晓冉带你笑着喜迎春节!”
《蓉城商报》标题更直接:“好消息!国产票房奇迹《30天》本周五全川首映!”
《江城晨报》:“告别等待!《30天》终定档,江城影迷本周可睹‘星星’风采!”
《沈城日报》、《长安晚报》、《中原日报》、《星城日报》……几乎所有重要票仓城市的主流报纸,都在这一天发布了类似的消息。
报道内容大同小异,均确认了《30天》将在1月9日(周五)于本地全面公映,并简要回顾了影片在首轮九市上映时创造的票房奇迹和引发的社会讨论,强调了周星星的转型、李晓冉的清新表现以及影片温情喜剧的合家欢特质。
虽然有些报道字里行间仍能看出一丝对分账制推行的复杂心态,但更多的是对这部现象级电影终于到来的报道,以及对本地上映后市场表现的期待。
这些报道,如同一声声统一的号角,宣告了《30天》这部搅动了整个九七年末中国电影市场的“鲶鱼”,终于要真正游入全国观众的视野。
从最初九城的“星星之火”,到如今覆盖全国的“燎原之势”,一场由王盛和北影厂联盟点燃的变革之火,终于烧遍了华夏大地最主要的电影市场。
(本章完)
(https://www.lewenvxs.cc/5512/5512288/11110936.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