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轮回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算是穿越者绝无仅有的优势了。
——穿越者,从来都不会做王朝‘千秋万代’的美梦!
土著帝王,饶是秦皇汉武,也难免会憧憬自己的成就,能帮助自己的王朝延绵万世。
饶是千古一度秦始皇,也是至死都坚信自己所创立的大秦帝国,能从自己这个始皇帝开始,传到二世、三世,乃至千世,无穷尽也。
然而事实,却是大秦二世而亡,到后人口中的三世子婴,就已不再是统一的大秦帝国、秦朝,而是倒退回战国时期的‘秦国’了。
又比如汉太祖刘邦、太宗刘恒、孝景刘启、武帝刘彻——尤其是刘彻,也必然做过‘大汉万年’的美梦。
但最终,刘汉社稷却是几近波折,哪怕有光武帝再兴汉室,两汉也才传了四百多年而已。
说句不该说的——哪怕到了后世新时代,某一只称霸蓝星的老鹰,也在立国短短一百六十年后,开始逐渐显露亡国之相。
结合此间种种,其实就不难得出结论:在任何一个文明的不同阶段当中,一个王朝,是会在建立二百年后,逐渐显露出体制短板的。
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开国时期,因英明睿智的开国之君,以及精英云集的开国功臣们,而被暂时遮掩的体制漏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现。
帝王们,会从开国时的英明、睿智,逐渐变得平庸、守城,再到最后的昏聩;
臣僚们,会从开国时的精明、卓越,逐渐变得自私、自利,再到最后的贪婪、奸恶。
而在统治阶级整体堕落的过程中,人口却在不断的增长,资源越来越紧张,分配越来越不公平。
到王朝建立大约二百年后,已经出不了合格的天子了、已经找不到优秀的官僚了,底层也开始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社会矛盾愈发加剧,直到某一刻意料之外的火星,将整个王朝当做火药桶点燃。
火药一炸,王朝轰然崩塌,天下大乱。
而后便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不同版本,反复不断地循环上演。
乱世结束于统一,新的王朝得以建立,新的开国之君、开国功臣群体,带着大幅减少的人口,以及完全重组的社会秩序,重新开启下一个轮回。
这一切,便是被后人笼统的总结为: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的历史现象,最核心的本质和逻辑驱动。
——不是说三百年一到,王朝就会一夜之间昏聩、腐朽,然后轰然倒塌了;
而是在这三百年的过程中,王朝一点点腐朽,民众一点点失望;
贵族越来越贪婪,官僚越来越腐败,帝王越来越昏聩,百姓越来越贫苦。
直到王朝建立三百年前后,底层百姓忍无可忍,向死而生,将上百年来积攒的憋屈、困苦,一次性宣泄到腐朽的王朝生上,以自己的生命为燃料,孕育新王朝的诞生。
又三百年后,新王朝也腐朽,便又是一批人揭竿而起,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继续发起一场新的轮回……
这样的经验教训,封建王朝的土著皇帝、官僚们,是无法轻易总结出来的。
至少眼下,只经历过秦二世而亡的汉天子、汉官汉臣们,是无法从秦这个个例,总结出三百年王朝周期律来的。
甚至就连秦这个教训,对汉家而言也依旧不够深刻!
在如今汉室,无论是过去的太祖高皇帝、吕太后,乃至太宗皇帝、孝景皇帝看来,秦二世而亡,只有两个原因。
一,是始皇一统之后,对民生民计看的太轻,甚至完全无视,导致了底层民众与统治阶级的强烈对立情绪;
再加上故六国遗老遗少没有肃清,使其抓住‘天下苦秦久矣’的契机,与始皇驾崩、二世即立后,迅速发动了对大秦帝国的反清算!
二,则是因为始皇帝,废除分封制的步子迈太大,没能安抚住大秦帝国的开国元勋们,导致这些精英阶级,没能和新兴的大秦帝国深度绑定。
二者相结合,才最终导致了大秦二世而亡。
但凡少其中一个,秦就亡不了——尤其不可能二世而亡!
至于这些土地皇帝们,对汉家未来的展望,则根据各自在位时期的情况不同,有着极为显著的个人特色。
——太祖高皇帝刘邦在位时期,汉家十室九空,百废待兴;
继承人孝惠刘盈羸弱,吕氏外戚又虎视眈眈,太祖高皇帝还真没太大的底气,说汉家不会步嬴秦二世而亡的后尘。
生出废储另立——废刘盈与立刘如意的念头,便是太祖高皇帝在此背景下,所试图做出的一次冒险尝试。
但最终,太祖高皇帝却无奈的发现:与立刘盈,哪怕会导致吕氏外戚坐大,也起码不会让汉家二世而亡。
哪怕吕氏想窃夺刘汉社稷,也绝不会是刘盈在位、吕雉在世期间发生的事。
可若是改立刘如意,那别说是‘汉二世’刘盈年间了——便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刘邦在位时期,汉家都要节外生枝,生出许多未知的变数。
至于刘如意即位后,那就更别提了。
所以,在太祖高皇帝看来,自己的继承人刘盈是个沸物,吕氏又实在有些尾大不掉;
故而,太祖高皇帝唯一有把握的,就仅仅只是:汉家能传到第三世,也就是刘盈的儿子那一代。
之后的事,就说不准了。
——要么是吕氏窃国成功,要么是天下就此大乱,亦或是刘盈的儿子能搞定这一切,让汉家顺利传承下去……
一如临终前,吕太后以往后几任丞相的人选相问时,高皇帝最后说的那句话一样;
——再往后,就不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能够预料到的了。
说完太祖高皇帝,自然就是吕太后。
时至今日,结合后世对历史的认知,以及穿越之后所得到的讯息,刘荣还是愿意相信:吕太后自己,是没有‘以吕代刘,窃夺汉室’的打算的。
一开始,吕太后想的,大概率只是保住儿子刘盈的皇位,以及自己‘开国皇后’‘大汉第一太后’的超然地位。
后来,儿子摆烂了,吕太后又恨其不争,只能替儿子看管汉家社稷。
再然后,儿子英年早逝,事态脱离吕太后掌控,吕太后就只能扶立少帝刘恭,继续替老刘家看管着汉家。
等少帝刘恭也闹起来,逼得吕太后只能废帝幽杀,吕太后只怕早已是人麻了。
——本来想扶着儿子坐稳皇位,结果儿子摆烂把自己摆死了;
强忍悲痛,想着扶孙子坐稳皇位也行,结果孙子又非要作死……
到后少帝刘弘即立,接连送走丈夫、儿子、孙子这三代皇帝的吕太后,只怕已经顾不上憧憬汉家的未来了。
二世刘盈本就是未冠而立,主少国疑;
三世刘恭,更是即立于总角之年,俨然就是一个儿皇帝!
等刘弘即立,又是一个儿皇帝——连续三代主少国疑,吕太后,已经顾不上憧憬汉家社稷,能传承几代了。
尤其临终之际,吕太后满脑子想着的,就是把兵权都交付吕氏之手,进可扶保少帝刘弘,退可保家族平安。
岂料吕太后尸骨未寒,吕氏便决定先下手为强,又被里因外和的诸侯大臣镇压,更走窄了往后的外戚家族的路。
而后,便是自代入继大统,扮猪吃虎的太宗孝文皇帝。
即位初期,太宗孝文皇帝满脑子想的,恐怕都是自己的生存问题。
生存问题解决了,便是熬死陈平,支走周勃,以执掌大权。
大权在握之后,太宗孝文皇帝意气风发间,想要学老爹刘邦‘与匈奴会猎平城’的壮举,准备和匈奴人决战,一劳永逸解决外患!
结果济北王刘兴居举兵谋反,点了汉家的后花园,太宗孝文皇帝才总算是冷静下来,并为汉家制定下‘攘外必先安内’,要想决战匈奴,就首先要安定内部诸侯势力的百年大计。
于是,往后的二十见间,太宗孝文皇帝对匈奴人予取予求,委曲求全;
对愈发不恭的关东宗亲诸侯,也是一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放人姿态。
与此同时,一边轻徭薄税,休养生息,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从而得到天下人的由衷支持,一边整备力量,准备应对早晚都会出现的关东宗亲诸侯叛乱。
直到临终之际,太宗孝文皇帝给继任者:孝景帝刘启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事有轻重缓急,可用周亚夫为将’。
临终之际,给继任者留一位能打仗的将军,而不是一个能治国安邦的大臣;
这就足以说明,在太宗孝文皇帝看来,孝景刘启这一朝,汉家是肯定要打仗的。
而且是一场并不好打,需要自己专门留个好将军,才有机会打赢的硬仗。
再加上外患匈奴的优先级,早就被太宗皇帝亲自排在了内忧:宗亲诸侯之后;
就等于说,这句‘事有轻重缓急,可用周亚夫为将’,可以直接翻译成:朕驾崩之后,关东就要打仗了;
派周亚夫去,能赢。
至于汉家的未来,太宗皇帝或许也曾瞎想过。
——好歹朕,也是被世人尊称为‘在世圣人’的明君;
太子启,这么些年也总算是磨砺了出来,少说也是个守成之主。
只要关东能评定,再在几十年后,把匈奴人的问题解决~
我汉家,当是还能再传个十几二十代的吧?
和刘荣一样——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当然也无法确定自己的后人,尤其是三五代之后的后人,会不会出现傻缺非要做昏君。
但太宗孝文皇帝相信:自己‘在世圣人’的名声,以及给天下人的恩惠,应该能支撑自己的儿孙,得到天下人最大限度的原谅。
事实也确实如此。
历史上,汉武大帝在位末年,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再加上西域多年拉锯,天下百姓们可谓苦不堪言。
以至于农民求生无路,不得不揭竿而起,势要推翻汉武帝这个‘暴君’的统治时,华夏历史上第一封皇帝罪己诏的问世,却让这场农民起义消弭于无形。
一纸《轮台罪己诏》,是汉武大帝在确保皇帝威严、形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对天下人最诚恳的道歉信。
而最终,促使天下人不计前嫌,谅解汉武大帝那些年的荒唐、残暴行为的,却并非这《轮台罪己诏》当中,汉武大帝委婉道歉的态度;
而是当日的街头巷尾,许多人心中涌现出来的那句:再怎么说,也是太宗孝文皇帝的孙儿啊……
也就是太宗皇帝的儿孙,才能做出这种‘天子向百姓道歉罪己’的事儿来;
看在太宗皇帝的份儿上,就算了吧……
甚至于,直到上百年后的西汉末年,
被腐朽王朝折磨的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的农民起义军,即便是打进了长安,也依旧对太宗孝文皇帝的陵寝秋毫无犯。
有人说,这是因为太宗孝文皇帝,属于汉天子少有的‘薄葬’,没什么值钱的陪葬品;
但显而易见的是:仅仅只是‘没有值钱的陪葬品’,绝对无法让已经置生死与度外,势要推翻刘汉社稷的起义军,对某一代汉天子的陵寝扣收请罪,再拜而退。
太宗孝文皇帝的遗泽,哪怕无法挽救行将奔溃的西汉,也依旧为自己,保留了最后一丝体面。
可即便是这样,太宗皇帝,也大概率不曾想过刘汉社稷,能传承千秋万代。
——太宗孝文皇帝,从来都是个务实派。
能亲自撸起衣袖,挽起裤腿,下地摆弄庄稼的主,是不可能像始皇帝那般,幻想千秋万世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的。
但千秋万世不敢想,却并不意味着宗周享国八百年的先例,是不可能遐想的。
与后世,将孔仲尼奉为圣人的时代不同:如今汉室,唯一公认的圣人,是周公姬旦。
而太宗孝文皇帝,作为天下人口中的‘在世圣人’,难免就会把自己,放在和周公一样高的位置。
周王拉车八百步,周室享国八百年;
汉家也出了个‘圣人’,那汉家,又为何不能享八百年社稷?
这,或许便是太宗孝文皇帝对汉家的未来,最能怀有的、最为理想的憧憬。
(本章完)
(https://www.lewenvxs.cc/2/2110/11110461.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