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名义:撞钟三十年,我问鼎汉东省 > 第51章 作协老人发难

第51章 作协老人发难


加更一章,感谢——超级无敌大书虫1、星月5114、贝尔彻群岛的黄老师、小九黎56、年少不知愁、神焰宫主殿的凌晏树、活泼可爱的鱼……义父们打赏。

……

翌日,清晨。

早上的沪市还有些冷。

陈述裹紧了衣服,不多时刘良开着车过来了。

“不把你对象带上?”

刘良看向了陈述,询问道。

“昨晚她基本没怎么睡,让她上午再休息一会儿。”

“而且昨天我们俩也没怎么在沪市玩,今天正好有时间,让她在沪市这边转转。”

陈述寻思道。

临走的时候,陈述还给钟小艾的枕头下面压了一千块钱。

让她可以今天纵情消费。

“年轻人就是精力旺盛,昨天大半天都在招待所吧?”

“到晚上还不消停?”

“不像我,年纪大了,你嫂子亲我一口,我吓得半宿睡不着。”

刘良调侃了几句。

奔四十的人了,还有些秃顶。

这些年精力一年比不上一年。

想到这里,刘良不禁的叹了一口气,还是年轻人好啊。

“想哪里去了?昨天新认识了一位朋友,聊了很久,然后又去苍蝇馆子喝了不少酒。”

陈述想起来就有些头疼。

“你不往那个地方想,怎么知道我说的那个意思?”

刘良笑了笑,等到陈述上车之后,脚踩油门朝着沪市作协赶去。

……

沪市作协在浦西区域。

车子穿梭在清晨略显清冷的街道上,九十年代初的沪市,已然透露出蓬勃的朝气。

刘良熟练地操控着方向盘,桑塔纳发出阵阵噪音。

“作协那帮老学究,有些人是真有风骨学问,但也有一些,哼……”刘良撇了撇嘴,似乎想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观念旧,架子大,还见不得年轻人冒尖。”

“特别是你这种,不是科班出身,写的小说还能火遍全国的,他们看着最不顺眼。”

“预料之中。”陈述看着窗外飞逝的街景,语气平静,“无非是些‘亵渎历史’、‘哗众取宠’、‘缺乏文学性’的老调重弹。”

“你倒是门清!”刘良乐了,“没错,估计就是这几顶大帽子。”

“不过你也别太担心,有争议才有热度,出版社和杂志社这边是绝对支持你的。张副总编虽然快调走了,但临走前肯定会帮你说话。”

“再说了,读者用脚投票,销量摆在那儿,他们再不爽,也得承认市场。”

“我明白,谢谢良哥提点。”陈述点头。

他心里确实不太在意,上一世的他见识过更多元的文化争论,只有时间和读者才是最终的评判者。

而且既然是火书,就免不了有几个黑粉。

……

沪市作家协会的驻地是一栋颇有年代感的西式小楼,带着历史的沉淀感,内部的装修陈设有些陈旧。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空气中弥漫着茶叶和旧书报的味道。

正如刘良所料,研讨会开始没多久,火药味就渐渐浓了起来。

一位头发花白、戴着深度眼镜的老先生,扶了扶眼镜,率先发难,他是沪市作协的理事,也是一位知名的历史小说作家,著作等身,但销量嘛……就比较符合“传统”了。

每次出版的书,大部分都用来送人,很难卖出去。

“陈述同志,你的《明朝那些事儿》,我粗略拜读了一下。”老先生开口,语气带着明显的疏离感,“文笔嘛,还算流畅。”

“但是……”老先生喝了一口茶,然后呸了一声,将喝进去的茶叶吐到了一旁的地上,然后才不紧不慢的开口,“恕我直言,将严肃的历史如此戏谑化、口语化,甚至加入大量现代的词汇和思维,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历史是庄严的,不是用来插科打诨的!你这样写,很容易误导年轻人,让他们对历史产生轻浮的印象!”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旁边几位同样年纪较大的作家的附和。

“是啊,文学性在哪里?通篇大白话,看不到一点精雕细琢的艺术美感!”

“听说还在杂志上连载?这种写法,固然一时吸引眼球,但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恐怕只是昙花一现!”

……

刘良在桌子底下轻轻踢了陈述一下,示意他冷静。

陈述面带微笑,等几位老先生发言暂告一段落,才不疾不徐地开口:“各位老师批评得对,对于历史的敬畏心和文学的艺术性,始终是我们需要追求的。”

他先肯定对方,这是辩论的技巧,也是礼貌。

“不过,”他话锋一转,“我在动笔之前,也思考过一个问题:历史到底是什么?是故纸堆里冰冷枯燥的年号、人名、事件汇编,还是曾经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挣扎与抉择?”

“我认为是后者。”

看到几位老古董脸色没有丝毫变化,陈述继续说道,“明朝距离我们几百年,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他们脱下朝服官袍,回到家里,也是丈夫、妻子、父亲、儿子。”

“他们也会有和我们类似的烦恼和喜悦。我用更贴近现代人的语言和视角去解读,是希望拉近读者与历史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历史人物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共情的活生生的人。”

“至于文学性,”陈述继续道,“《诗经》里的‘风’源自民间歌谣,白居易写诗追求‘老妪能解’,明清小说在当时也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

“文学的形态和语言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想,能让尽可能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原本觉得枯燥的历史产生兴趣,主动去翻看更多的史料,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价值。至少,它提供了一个入口。”

他顿了顿,看向那位最先发难的老先生,诚恳地说:“王老,您的《万历烽烟》考据严谨,文笔厚重,是我非常敬佩的作品。”

“但或许,我的《明朝那些事儿》和您的《万历烽烟》,就像不同的菜系,您的是需要静心品味的功夫菜,我的或许是更大众化的快餐小吃。”

“它们服务不同的受众,但目的或许有相通之处——都是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历史,只是方式不同。”


  (https://www.lewenvxs.cc/5514/5514709/43566532.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