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穿书系统:影后是大佬 > 第223章 改良石炭

第223章 改良石炭


“王妃,这……开销是否太大了?”一位姓王的老管事迟疑道,“以往从未有此先例。”

沈卿卿语气平和却坚定:“王爷常道,民为邦本。农户安居乐业,方能用心耕种,产出更多。工人们吃饱穿暖,才有力气干活,减少差错。这点投入,长远看,值得。照办即可,若有盈余亏损,从我私账走,不必计入公中。”她刻意将缘由引向“王爷常道”,悄然为墨璟寒刷好感。

消息传到庄子上,农户和工人们起初不敢相信,待确认后,无不感激涕零,纷纷朝着京城寒王府的方向磕头。“寒王仁厚!”“多谢王爷!多谢王妃!”他们或许不懂朝堂大事,但谁对他们好,他们心里清清楚楚。寒王煞名?那定是京城老爷们胡说八道!能如此体恤下人的王爷,怎会是恶人?

其次,在她的成药铺“济安堂”筹备开业之际,她加入了“义诊施药”的计划。

她规定,每月初一、十五,“济安堂”闭门半日,专为京城孤寡老人、贫困百姓免费看诊,并根据病情免费发放一些基础的伤寒、咳嗽、金疮药材。坐堂大夫是她高薪聘请的几位医术仁心兼具的老先生,所需药材成本则由她其他产业的盈利来补贴。

同时,她将自己改良效果极佳、成本却控制得相对较低的金疮药和止血散,以近乎成本的价格,大量供应给京畿地区的镖局、车马行以及一些时常有工人受伤的作坊。这些地方人员流动大,消息传得极快。“济安堂的药效果好又便宜”的口碑,不知不觉就在底层劳动者中传开了。

偶尔,会有“知情人士”透露:这“济安堂”背后的东家,似乎是寒王府的产业,寒王妃心善,体恤百姓艰难,才定了这赔本的规矩。于是,那份对“济安堂”的感激,便又悄无声息地转了一部分到寒王夫妇身上。

再者,她的香料铺“凝香斋”和精品杂货铺“百宝阁”,则瞄准了京中的富户和官宦女眷。

她深知舆论的高地往往由这些人掌握。她并不直接宣扬政治主张,而是通过产品和服务,潜移默化地改变寒王府在这些人心中的印象。

“凝香斋”的香料品质极高,包装雅致,且每每推出新品,沈卿卿都会让手下人以“王府用度”、“王妃觉得此香清雅,特命分享与诸位夫人”之类的说辞间接地进行营销。成功将“寒王府”与“高雅”、“品味”联系起来,冲淡了那股武夫的粗粝感。

“百宝阁”则搜罗各地乃至海外的奇巧物件,注重品质与新奇体验。沈卿卿甚至借鉴现代会员制,对消费达到一定额度的客人赠送精巧的“王府特制”点心或小花笺,上面印着雅致的诗句或图案,极大满足了贵妇们的虚荣心和归属感。她们在茶会闲谈时,难免会提到:“近日得了件百宝阁的宝贝,据说是寒王妃亲自挑的样式……”、“寒王妃倒是雅致人,不像外界传的那般……”

此外,沈卿卿还做了一件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事——改良石炭。

京城百姓冬日多用石炭(煤)取暖,但普通石炭燃烧不充分,烟大呛人,极易中炭毒,也就是现代所说的一氧化碳中毒,每年都有穷苦人家因此丧命。

沈卿卿根据现代知识,指点工匠将石炭制成中空有孔的“蜂窝煤”,并设计配套的、留有通风口的简易铁皮炉灶。此法能使石炭燃烧更充分,减少烟雾和毒气,且节省燃料。

她并未将此技术垄断牟利,而是将制作方法公开,并通过王府名下的铁匠铺以极低的价格推广炉灶。在这个冬季,京城因炭毒而死的人数锐减。无数贫寒之家感念此恩德,虽然他们大多不知这法子源头何在,但隐约都听说,是“贵人心善”弄出来的。而“贵人”与“寒王府”之间的模糊关联,再次通过各种渠道被有意无意地传播开去。

这一切,沈卿卿都做得极其低调。


  (https://www.lewenvxs.cc/5514/5514644/11110881.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