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孩子可不是努努力就能生的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赵文昌就起了。
他怕吵醒姜晚秋,动作放得极轻。穿好棉袄棉裤,又掖了掖她身上的被角,这才出了屋子。
屋外寒风呼啸,赵山已经扛着老猎枪在院子里等着了。爷俩对视一眼,没多说话,只带了几个苞米面饼子和一壶热水,便一前一后地融进了深山老林的晨雾里。
屋子里渐渐有了动静。
平安不知何时已经起来了,他乖得很,在厨房里默默地生了火,往大铁锅里添上水。
等赵小花起来时,灶膛里的火已经烧得旺旺的,锅里的水也冒着热气了。
平安一言不发,低着头,只管往灶膛里添柴,然后开始帮着家里炸过年用的油炸果子和糙米饼子。
猪油化开,“刺啦”作响,不一会儿,厨房里就飘满了诱人的香气。
姜晚秋醒来穿衣服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月经带是干净的。
她有些奇怪,怎么月事只来了一天。
赵小花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和一碟咸菜疙瘩走了进来。
“晚秋醒啦?快,趁热喝了,暖暖身子。”
姜晚秋刚坐起身没喝两口,就见院门被推开,一个爽利的大嗓门传了进来:“小花嫂子在家没?”
是刘二星。
她一掀门帘子,带进来一股子寒气,手里还提着个小布袋,里面鼓鼓囊囊的。
“哎哟,晚秋也在呢?身子好点没?”刘二星麻利地脱了鞋上了炕,盘腿坐在姜晚秋对面,把布袋往炕上一放,“我寻思着你这遭了罪,得补补,家里攒的几颗鸡蛋,拿来给你填填肚子。”
“那哪好意思啊,二星嫂子,快拿回去给孩子吃。”赵小花嘴上客气着,手却没去推。
“跟我客气啥!”刘二星一摆手,眼睛却在屋里滴溜溜地转,最后伸着脖子,看了一眼灶房。
听着从里面传来的动静,她撇了撇嘴:“小花嫂子,不是我说你,这外人就是外人,养不熟的白眼狼。心哪,到底不是长在一块儿的。你看平安这孩子,说跑就跑,一点不念着你们的好。”
她话锋一转,又提起了自家儿子:“你看我家武强,脑子就活泛。平安昨天这一跑,可终于把他给劝醒了,当天就正经认了石头当干儿子!石头那孩子多老实,哪会动不动就往外头野跑?”
这话戳心窝子,赵小花的脸色顿时就有些不好看了。
姜晚秋端着碗,慢慢喝着粥,而后淡淡地开了口:“二星嫂子,话也不能说得这么死。文昌和武强,他们都还年轻呢,往后的日子还长着,生孩子的机会多的是,哪里用这么快就认了别人的儿子。”
刘二星听了满不在乎道:“机会?有啥机会?有机会家里的女人早就下蛋了!”
“我再说一句话,嫂子,你们别不爱听。你们自个儿瞅瞅,这都快过年了,村里头有谁家往你们家门前走动?还不都是看你们老赵家男丁单薄,一根独苗苗的……都觉得你们家这是要绝户了,跟你们打关系也没用!也就是咱们两家,相依为命的……”
赵小花脸上挂不住,刚想开口,就被姜晚秋轻轻扯了扯袖子。
姜晚秋放下手里的粥碗,看着刘二星,皮笑肉不笑道:“二星嫂子,话可不能说得这么死。平安这孩子,也不是个养不熟的白眼狼,他就是年纪小,性子拧,缺个人好好教导。棍棒底下是能出孝子,可有的人就是吃软不吃硬,要是好好和他讲道理,人家反而能听进去话。”
刘二星被噎了一下,嘴一撇,满脸不屑:“哎哟,我的好弟妹,你们城里人就是心眼多,道理一套一套的。可我们乡下人不懂那些虚的,就认一个理儿:有的人啊,根子上就是坏的!掰不直!哪有自家人知根知底的来得牢靠?”
她身子往前一探:“小花嫂子,我这也是掏心窝子替你们想。你娘家人口也不旺,要过继也没人。但是我娘家我大哥那头,一溜的好几个小子,个个壮得跟牛犊子似的,脑子也灵光,将来都是能成事的!你们要是真想,我去跟大哥说说,过继一个过来,保管比平安这外来的强百倍!”
这下,姜晚秋直接被气笑了。
这人这次过来,原来是打的这个主意。
她直接回敬道:“照嫂子这么说,你是说我们文昌没本事,还是觉得我们老赵家已经彻底断了根,所以就得把家里这点东西、这点人情,都拱手送给你们老刘家,再说的好听点,让你们家的儿子来给我们养老送终?”
被人毫不客气的揭穿了目的,刘二星的脸“腾”地一下就红了,又气又恼,嗓门也拔高了:“你这孩子咋说话呢!我这不是看你们家冷清,好心好意给你们出主意吗!文昌现在大小也是个吃公家饭的,万一哪天出个啥事……剩你一个女人家,身边再带个养不熟的平安,你图啥?你忘了隔壁王家屯那个五保户老太太了?没儿没女,去年冬天,活活冻死在炕上,硬是过了三天才被人发现!”
姜晚秋反驳:“那我要是能生出来呢?”
刘二星闻言怔了一下,随即就笑了出来,道:“生?你拿啥生?弟妹,不是嫂子说话难听,这村里谁不知道,要不是文昌自己不行,当初能主动开口收养平安?谁家好好的爷们,会放着自己的种不要,去养别人家的孩子?那不都是自己没法子,才退一步的结果么!”
不过就算自己好好说歹说,嘴皮子磨破了,姜晚秋还是那句话:
没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结果。
见姜晚秋死活劝不动,刘二星的心里也失了兴致,便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褶。
“行了行了,我也就是多句嘴。你们自家的事自己合计吧。我家那口子还等我回去做饭呢。”她随便找了个由头,掀开门帘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赵小花长长叹了口气,挪到姜晚秋身边,拍着她的后背,笨拙地安慰道:“晚秋啊,你别听她胡咧咧,也别多想。咱家不图那个。就算……就算以后真没孩子,文昌这些年攒下的,加上我跟你爹的,也够你后半辈子吃喝不愁了。钱,都留给你。平安那孩子……你看着给。要是养你,你就给他点,要是不养,你一个子都别给他往出掏。”
话里的意思,姜晚秋也听出来了。
平安这次闯下的祸,到底是在赵家人心里留下了芥蒂,也一下子点醒了这家人一般。
中午的饭是平安做的。
白菜炖粉条子,炒了两个蛋,还有早上剩下的糙米饼子。
菜色简单,但粉条滑溜,白菜软烂,汤里有股子肉香,吃着格外熨帖。
“平安,你这手艺是越来越好了。”姜晚秋一边吃着,一边夸了一句。
坐在她对面一直低着头的少年猛地抬起头,眼睛里闪过一丝光,随即又黯淡下去,闷闷地应了一声:“……谢谢。”
吃完饭,村子里不知谁家起了头,开始放起了零星的鞭炮,“噼里啪啦”的,透着年味儿。
姜晚秋看着窗外,对还在收拾碗筷的平安说:“平安,你也出去跟小伙伴们玩会儿吧,别总在屋里闷着。”
平安摇了摇头,声音很低:“不了,我还得帮奶奶准备年货。”
明天就是年三十了。
下午,赵小花把家里炸的油豆包和饼子装了一小筐,准备去村长家取几副手写的对联回来。
“妈,我跟你一块儿去。”姜晚秋在炕上躺了两天,骨头都快躺酥了。
今天肚子也不怎么难受了,身上有了力气,胃口也跟着好了起来。
“你身子刚好,外头天冷,老实待着。”赵小花不同意。
姜晚秋从炕上下来,穿好厚棉袄,过去挽住赵小花的胳膊,脑袋靠在她肩膀上,软着嗓子撒娇:“哎呀,我都快发霉了,你就带我出去透透气嘛,我保证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
她长得本就娇美,这么一示弱,任谁都硬不起心肠。赵小花最是吃她这一套,无奈地点了点她的额头:“你呀,真是拿你没办法。行吧,把狗皮帽子戴上,围巾也围好了,冻着了可不兴喊难受。”
婆媳俩把自己捂得只露出两只眼睛,一脚深一脚浅地往村长家走。
还没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人声鼎沸。
村长家果然热闹,院子里、屋里头,挤了不少人,都是来拿对联、说闲话的。
一张大八仙桌摆在堂屋中央,一个年轻男人戴着眼镜,正挥毫泼墨,旁边围着一圈人,七嘴八舌地指点着。
“哎,这字写得龙飞凤舞的,好看!”
“是呗,比我画的龙凤呈祥图都带劲儿!”
“你那画的不是母鸡叼虫图么?”
“去你的!”
乡下人大多不识字,看的就是个热闹。他们不懂什么叫笔锋,什么叫风骨,只觉得这黑墨水在红纸上拐的弯越多,就越有学问。
“清风啊,给俺画个大元宝呗,要那种看着就能发大财的!”一个黑脸膛的汉子嚷嚷着。
写字的年轻人正是李清风,闻言只是苦笑了一下,手上的笔却没停。
这时,一个尖嘴猴腮的男人挤到桌前,煞有介事地拿起一张刚写好的对联,眯着眼端详了半天,嘴里啧啧有声:“嗯,好,好句!意境深远,寓意非凡!”
旁边立刻有人捅了他一下,大声笑骂道:“赵老四,你装啥文化人呢?你对联都拿倒了!”
(https://www.lewenvxs.cc/5514/5514584/43361240.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