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刚打下倭国,大明帝王聊天群来了 > 第35章 勤政之君,亡国之兆

第35章 勤政之君,亡国之兆


听着马皇后那温婉的询问,朱元璋与朱标,也瞬间将目光锁定在了朱高爔的身上。

他们都做好了准备,准备迎接一个让他们失望,甚至让他们勃然大怒的答案。

在他们想来,能将大明二百七十六年的江山断送,最后一任帝王,必定是个如商纣、隋炀帝那般的无道昏君,荒淫无度,残暴不仁。

朱元璋甚至已经暗暗握紧了拳头,他倒要听听,他老朱家,究竟是出了怎样一个不成器的东西!

他看着朱高爔,见他因为马皇后的问题而陷入了片刻的愣神,还当他是心有顾忌,不敢直言。

于是,朱元璋猛地一挥大手,沉声道:“高爔,你别有顾忌!咱老朱家的子孙,是龙是虫,咱心中有数!就算他再怎么不成器,咱也能承受得住!你,但说无妨!”

然而,就在朱元璋一家三口,都已做好了迎接最坏答案的心理准备时,朱高爔,却缓缓地,摇了摇头。

他脸上的神情,无比复杂,既有惋惜,又有无奈,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悲哀。

“不……”

他轻声开口,吐出的话语,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所有人的心头。

“皇奶奶,您想错了。大明的最后一位帝王,非但不是不成器的昏君,恰恰相反,他还是一位相当勤政,相当节约,并且一心一意,想要中兴大明的君主。”

什么?!

此言一出,朱元璋、马皇后、朱标,三人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

他们完全愣住了,大脑一片空白,几乎以为是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勤政?

节约?

还一心想要中兴大明?!

从朱高爔的口中,他们知道了,大明最后一任帝王的庙号,是“崇祯”。

可这位崇祯帝,既然是这样一位君主,那……那大明,最终又怎么会亡在他的手上?

这……这完全不合常理啊!

朱元璋父子二人,下意识地对视了一眼,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那份浓浓的、化不开的困惑与懵逼。

他们细数历朝历代,那些亡国之君,哪一个不是昏庸无能,暴虐无道?

秦二世胡亥、陈后主陈叔宝、隋炀帝杨广……这些人的身上,才贴着亡国之君该有的标签。

按理来说,像崇祯帝这种勤政节俭的君主,即便生于末世,无法开创什么盛世,但守住祖宗的基业,维系住摇摇欲坠的局面,应当还是绰绰有余的才对啊?

为何……结局竟是国破家亡?

朱高爔看着朱元璋一家三口那副见了鬼似的表情,心中并不觉得意外。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用一种更加无奈的语气,说出了一句,足以颠覆他们所有人对“为君之道”的认知的话。

“问题,就出现在他太勤政,太想有所作为,太爱折腾了。”

“说句诛心的话,若他什么都不管,学那万历皇帝一般,几十年不上朝,将国事尽数交给内阁与朝臣。大明……或许还能苟延残喘个十几年,甚至更久。”

“什么?!”

听见这话,朱元璋一家三口,是更加的懵逼了!

这……这叫什么话?!

皇帝勤政,想要中兴国家,反而是错?

皇帝若是当个甩手掌柜,什么都不管,国家反而能延续得更久?

这天下,还有这等荒谬绝伦的道理?!

他们实在是想不明白,也无法理解,为何会是这样。

看着三人那副三观尽碎的模样,朱高爔知道,若不将事情说个通透,他们是绝不可能明白其中关窍的。

于是,他开始详细地,为他们讲述那位崇祯帝的性格,分析他的能力,以及,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亲手将大明推向灭亡的深渊的。

“崇祯帝此人,最大的优点,是勤政。但他最大的缺点,也恰恰源于此。”

“他虽有中兴之志,却无中兴之才。他所犯下的第一个,也是最致命的错误,便是——刚愎自用,猜忌成性。”

“他总以为,天下皆醉我独醒,总觉得满朝文武,皆是意图蒙蔽他的奸佞之辈。因此,他从不真正地信任任何一位臣子,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

“他登基之后,短短十七年间,如走马灯一般,换了五十位内阁大学士!”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朝廷的中枢决策层,平均不到四个月,就要大换血一次!政令无法延续,人心惶惶,谁还敢真正地为国效力?”

“在军事上,他更是外行指导内行。辽东的局势,本还有挽回的余地,可他却听不进宿将的良言,屡屡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的判断,临阵换将,自毁长城,最终导致辽东防线,一溃千里!”

朱元璋听到这里,脸色已经阴沉得快要滴出水来。他最恨的,便是这种自以为是,却又毫无本事的君主!

朱高爔没有停顿,继续说道:“他犯下的第二个致命错误,便是极爱面子,却又毫无担当,喜欢让下属为他的错误背锅!”

“每当决策失误,导致战事失利,他从不反思自己的问题。为了维护自己‘圣君’的颜面,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负责执行命令的将领或大臣,推出去当替罪羊,动辄斩首示众,抄家灭族!”

“长此以往,朝堂之上,形成了一种怎样的风气?那就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所有人都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不求有功。谁也不敢再对他讲真话,谁也不敢再主动为国分忧!”

“因为他们怕,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皇帝下一个泄愤的工具,成了那只被推出去的替罪羔羊!”

“一个君王,让满朝文武,都对他离心离德,噤若寒蝉,这个国家,还如何能有希望?”

“而他犯下的第三个错误,便是身为君主,却无半点决断力。遇事,则蛇鼠两端,瞻前顾后!”

“当流寇四起,后金叩关之时,大明早已是两线作战,国力不支。当时,朝中不乏有远见之士,提出‘先安内,后攘外’的策略,建议与后金议和,集中所有力量,先剿灭国内的流寇。”

“这本是当时唯一可行的破局之法。可他呢?他一方面,既想要议和,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怕承担‘与外族媾和’的骂名,被天下文人戳脊梁骨。于是,他便在战与和之间,反复摇摆,犹豫不决。”

“他一边秘密派人去与后金谈判,一边在朝堂上,又对主和的大臣,痛加斥责。最终,导致谈判破裂,战机尽失,使得大明,彻底陷入了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绝境!”

随着朱高爔一项又一项地,将崇祯帝那看似勤政的外衣,层层剥开,露出其下那刚愎、寡恩、懦弱、无能的真实面目。

朱元璋一家三口,脸上的困惑与懵逼,渐渐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恍然大悟,以及,一种更深沉的悲哀。

他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朱高爔会说出那番话了。

原来,这位大明最后的帝王,所谓的“勤政”,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他战略上的无能!

他就像一个根本不会开船的船夫,在一艘本就破旧的船上,手忙脚乱,胡乱操作。他不操作,船或许还能顺着水流,多漂一会儿。可他越是“勤奋”,越是瞎折腾,这艘船,便沉得越快!

原来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因为,这位崇祯帝,实在是……太菜了!


  (https://www.lewenvxs.cc/5514/5514103/11111068.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