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识字与书简
那名叫做“田甲”的守卫,正如陈寻所料,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官方的说法是,他在夜里巡逻时,不慎失足跌入了府中的枯井。
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口早已干涸的枯井,绝不可能淹死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
府中的气氛,因此变得愈发诡异。
那些原本还敢在暗地里克扣和刁难的赵国守卫们,如今一个个都变得噤若寒蝉。
他们看向政的眼神里,除了原有的轻蔑,又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深深的畏惧。
政似乎对此毫不在意。
他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的少年,每日的生活轨迹,与往常并无不同。
但陈寻却敏锐地察觉到,政的身上,有什么东西,已经永远地改变了。
他的眼神,变得比以前更加深邃和内敛,像一口看不见底的古井,沉淀着与年龄不符的冷酷和威严。
而那次投毒事件,也让陈寻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无力感。
他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个彻头彻尾的“文盲”。
他听不懂复杂的政治辞令,看不懂官方的文书告示,甚至连那些贵族马车上作为身份标识的旗幡文字,在他眼里都和鬼画符没什么区别。
他所有的信息来源,都依赖于政的转述。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信息时代,被人拔掉了网线。
他可以凭借现代知识,解决一些生存的“硬件”问题,比如取暖和食物。但在“软件”层面,在真正决定他们命运的上层博弈中,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局外人。
他不想再当一个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文盲”了。他想要真正地,看懂这个世界。
在一个夜晚,当他们照例在陶窑里分食晚餐后,陈寻第一次,郑重其事地向政提出了一个请求。
他没有说话,只是捡起一根烧黑的木炭,在地上,吃力地、一笔一划地,模仿着他曾见过的、那些方正而古奥的文字,画了一个“秦”字。
然后,他指了指那个字,又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最后,对着政,深深地鞠了一躬。
政看着地上那个歪歪扭扭、不成样子的字,瞬间就明白了陈寻的意思。
他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
教陈寻识字,意味着他将把自己所掌握的、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知识,分享给这个唯一的朋友。
这会让他们的联系,变得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和牢固。
同时,这也满足了他内心深处,那种作为“教导者”和“引领者”的、与生俱来的掌控欲。
“好。”政点了点头,没有丝毫犹豫。
于是,从那天起,这个废弃的陶窑,在晚上便多了一项新的功能——教室。
政是一个天生的、极其严厉的老师。
他从最基础的文字教起——“日”、“月”、“山”、“川”、“天”、“地”、“人”。他要求陈寻对每一个字的笔画顺序、结构形态,都必须做到分毫不差。
陈寻学得异常痛苦。
这些被后世称为“小篆”的文字,与他熟悉的方块字差异巨大,结构繁复,形态抽象。
他常常因为写错一个笔画,而被政用树枝不轻不重地敲一下手心。
那感觉,像极了前世被小学班主任罚抄作业。
但痛苦之余,他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
每多认识一个字,这个陌生的、两千多年前的世界,就在他面前,清晰一分。
那些曾经毫无意义的符号,开始组合成词语,拥有了生命。
当然,陈寻也不是个只知索取的人。
在学习之余,他也开始将自己脑中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政。
“政,你看,在我老家,我们是这样写数字的。”
陈寻在地上,写下了一排清晰的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
“你看这个‘1’,代表一。这个‘2’,代表二……最关键的,是这个,‘0’。它代表‘没有’,但它又无比重要。”
政好奇地看着这些简洁优美的符号。
陈寻接着,在地上,用这个时代的文字,写下了一道复杂的算题:“柒佰捌拾叁加壹佰贰拾玖等于多少?”
然后,他又在旁边,用阿拉伯数字,列出了一个清晰的竖式:783 + 129 = ?
他一边计算,一边向政解释着“个十百”的“位值”概念,以及“逢十进一”的运算法则。
不过短短十几息的功夫,他就得出了“912”这个答案。
政的脸上,露出了极度震撼的表情。
他虽然年幼,但出身王室,受过最严格的教育。
他当然会算术,但他们用的,是繁琐的算筹。
像这样一道复杂的加法,至少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
而陈寻所展示的这套“异域符号”,简洁、高效、一目了然。它不仅仅是符号,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更优越的、足以颠覆现有算学体系的强大工具!
政的眼中,燃起了对知识的、前所未有的渴望。
他第一次意识到,陈寻脑子里那些古怪的“传说”,或许不仅仅是传说。
就这样,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知识交换。
政教陈寻这个时代的文字与常识,陈寻则教政那个时代的数学与逻辑。
他们的友谊,在这一次次的交流中,跨越了时空,抵达了更深的维度。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一个多月后。
他们的“商业伙伴”老陶,在一次交易中,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城西一个家道中落的小贵族,为了换钱,正在变卖家产。
其中,有一批无人问津的、因为受潮而有些许发霉的竹简。
陈寻和政立刻意识到了这批竹简的价值。
他们几乎倾尽了这段时间“创业”所得的全部积蓄,让老陶将那批竹简,悄悄地买了回来。
当那几十卷沉甸甸的竹简,被搬运到他们的小小陶窑里时,两人都感觉到了一种朝圣般的激动。
他们小心翼翼地解开其中一卷的绳子,将那泛着陈旧竹木气息的简牍,缓缓展开。
借着火光,政开始低声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上面的文字。陈寻则在一旁,连蒙带猜地、努力地理解着其中的含义。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读着读着,两人的表情,都变得无比凝重。
陈寻的心中,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这不是什么诗歌辞赋,也不是什么治家格言。
这是一部……赤裸裸的、充满了冷酷气息的、阐述帝王之术的法家著作!
其中阐述的“以法治国”、“中央集权”、“重农抑商”、“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等思想,对于陈寻这个现代人来说,既熟悉,又感到一种发自骨髓的战栗。
他熟悉,是因为他知道,这些思想,正是未来那个横扫六合的大秦帝国,赖以立国的核心指导方针!
他战栗,是因为他能从这些冰冷的文字背后,看到无数为了推行“法治”而被削去的鼻子,被砍下的双脚,以及那焚书坑儒的熊熊烈火。
而政的反应,则完全不同。
他的眼中,没有丝毫的恐惧,反而绽放出一种近乎于痴迷的光芒。
他仿佛一头饥饿的狼,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獠牙的猎物。
这些文字,解答了他心中所有的困惑,也契合了他对未来所有的想象。
一个强大的、高效的、一切尽在掌握的、绝对权威的君主国度……
这,不就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国吗?
那个夜晚,他们没有睡觉。
两人就着摇曳的火光,第一次,就治国、律法、人性、王权等这些宏大的命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政是狂热的信徒,他认为只有最严酷的律法,才能约束人性之恶。
陈寻则凭借着自己对后世历史的了解,不断地提出质疑和反例,试图向他阐述“人治”与“德政”的重要性,试图解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窑洞里,温暖的火光,映照着两张年轻而认真的脸庞。
一个,在这些古老的竹简中,找到了自己未来帝国的蓝图。
另一个,则在这些冰冷的文字里,窥见了历史那令人敬畏又恐惧的、真实的代码。
他们的关系,从这一刻起,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朋友,升华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思想的共生。
(https://www.lewenvxs.cc/5514/5514019/43825011.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