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泰山之巅
皇宫是个小社会。
得宠之人人人敬之,不得宠之人则远之。
除了隔几日前来送吃食物品的太监外,几乎没人再来仁寿宫也没人过多关注这里。
在仁寿宫伺候的一共有五个宫女四个太监。
仁寿宫的大门一打开,就连王承恩的脸色都是一变。
入眼皆是白色纸人,门上挂有白布挽帘。
在微风吹动下,那布满仁寿宫的之人发出哗哗毛骨悚然之音。
“奴婢该死,竟不知晓仁寿宫如此模样,还请皇爷治罪!”
崇祯没搭理跪地请罪的王承恩,迈步走进了这阴森森的仁寿宫之内。
正殿最上方,一朵巨大以白纸做成的莲花供奉其上。
已是时值四月二十,但门窗紧闭以白布遮盖,昏暗的大殿之内白日点燃了大批蜡烛。
燃香的气味混合着蜡烛燃烧的烟雾,让跪在那里念经的郑太妃仿若来自阴曹地府。
“朕应该早些来看望太妃的。”
看着那正殿上方巨大的白色莲花,崇祯转头看向一旁的郑太妃。
“所以,您算到朕会来对吗?”
已经年至六十的郑太妃微微一笑。
“陛下已经来了。”
崇祯微微摇头。
“朕早该来的。”
再次抬头看向那朵巨大的白色莲花:“为什么?”
郑太妃转头看向满院子的纸人。
“心里装着的人都死了,心,自然也死了。”
福王死了,福王世子朱由菘也死了。
所以她心里的念想没了。
这样的人心中一定是有恨的,恨大明更恨皇爷。
所以王承恩已经随时准备命人将其拿下,那朵巨大的白色莲花已经说明了一切。
然而...他惊骇的发现皇爷居然对郑太妃行了跪拜晚辈礼。
“孙儿朱由检,谢皇祖太妃大义!”
脸色苍白灰败的郑太妃笑了,浑浊无神的双眼里满是欣慰和满足。
“陛下这一跪什么都值了,老身本就是皇家中人啊。”
“去吧,去做一个皇帝该做的事情吧,能有你这样一个后辈子孙,先皇在天有灵也会龙颜大悦的。”
她跪了回去,再次拿起念珠闭眼。
崇祯起身再行一礼,随后大步走出仁寿宫。
“传旨净明即刻前往泰山围剿白莲教徒,命山东剿匪的黄得功调集大军向泰山集结不得有误!”
就在崇祯旨意下达的那一刻,王承恩陡然明白了皇爷为何会向郑太妃行晚辈跪拜礼。
当年郑太妃麾下有五大太监,庞宝、刘成为最,但卷入梃击案被杖毙。
另外还有三人名为樊腾、曹奉、李奉。
万历十七年十月,郑贵妃派遣钦差乾清宫近侍,御马监太监樊腾于东岳泰山之顶三阳观虔修醮典。
万历二十二年正月,郑贵妃再次派遣曹奉、李奉前往泰山修醮。
如果陛下不来,就想不起这早已被人遗忘的琐事。
满院皆白,正殿之上有巨大白莲一朵。
郑太妃这是在告诉陛下,泰山之巅有白莲作祟。
她没见过登基之后的陛下,以她的身份哪怕求见也不会被应允。
同时,这也是她给皇爷设置的一道小小考题。
结果让她很满意,同时也给出了这么做的答案。
我,是大明太妃,乃是皇族之人。
崇祯杀了福王一脉是家仇,但白莲教却事关国家大义。
她做出了选择,所以皇爷以晚辈跪拜礼敬之。
崇祯站在仁寿宫之外看了一眼有些斑驳的宫门,心中微微叹了口气。
这位郑太妃和史书上的记载并不相同,而他更知道告诉自己这些不是她不恨自己。
而是分得清大义和家仇的区别。
崇祯没有下令去修缮仁寿宫,也没有特意交代日后增加仁寿宫的供给配额。
因为这位郑太妃是不会接受的,这一点崇祯也分得清。
而且仁寿宫装扮成这个样子在传递一个字,冷。
冷宫的冷。
....
“你居然还没死?!”
浣衣局内,早已不复往日风光的客氏看到魏忠贤后,眼内充满怨毒的恨声开口。
“皇爷不让死,老奴就得活着。”
魏忠贤呵呵笑着在一旁的石头上坐下。
“知道皇爷为何让你永世浣衣而不处死吗?”
说着皱皱眉头,充满厌恶的看了客氏一眼。
“咱当初怎么会选择和你对食呢。”
现在的客氏很丑,皮肤粗糙黝黑早没了当初的那份富贵魅惑。
“浣衣局没人在意,因为这里的全是罪人,永世无法翻身的罪人。”
老魏说着打量了一下这浣衣局之内的模样。
“但这样的地方,才最容易藏身不被东厂和锦衣卫发现啊。”
他满是自责的摇摇头。
“怪不得皇爷骂老奴是废物,原来这眼皮子底下的东西老奴都没看明白啊。”
他转头看向客氏。
“当年崔文升在郑贵妃宫中伺候,后又被举荐到御药房任职,光宗病重崔文升献上泻药导致病情加重,前有梃击案所有人都怀疑乃是郑贵妃所为。”
“但只有老奴知晓,崔文升祖籍和你同为定兴县,而他更是你最早对食之人。”
魏忠贤的老脸皱成了菊花,他发现自己真的做了很多错误判断,更忽略掉了很多人和事。
良久之后方才从石头上起身,对着身后挥了挥手。
“将浣衣局的人全部拿下,押入厂狱严加审问。”
他的背影有些萧条。
如果不是皇爷登基,自己就算死了也是一条糊涂鬼。
但如今这位九千岁已经反应过来了,所以这份起自京城的腥风血雨将会席卷整个大明。
崇祯元年四月十六。
西南自称四裔大长老的安邦彦,联合奢崇明率十万叛军犯赤水,攻永明。
四月二十犯赤水遇白杆兵伏击被斩三千六百人败退。
四月二十三攻永明,遇孙传庭伏击被斩三千六百人败退。
败退途中遇朱燮元伏击,被斩三千六百人败退。
好像强迫症,每一战都是折损三千六百人。
在欲要退回老巢再做筹谋之时。
安邦彦麾下副将收到一个名叫沈星的来信,信里的内容只有两句话。
陛下应允斩安邦彦头颅者赏银十万两。
钱给你,功劳给我如何?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在陕西的英国公给崇祯举荐了一个人。
高杰。
陕西米脂人。
(https://www.lewenvxs.cc/5513/5513893/43672590.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