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暴君崇祯:再续大明三百年! > 第三百零四章历史很讽刺

第三百零四章历史很讽刺


有些人很纯粹。

纯粹到说太多诓骗之言都是对这种纯粹的亵渎。

史书记载刘香在崇祯六年,以漳州海澄县为基地成为葡萄牙、西班牙的买办,更联合东印度公司联手攻打明朝被郑芝龙击败。

但这又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记载。

郑芝龙被招降后利用朝廷的力量迅速做大,开始围剿其他人,刘香打的不是大明而是郑芝龙。

而东印度公司在万历二十八年就已经成立,这是英国成立的。

万历三十年,葡萄牙和西班牙也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

万历二十九年英国的第一艘商船,就已经到达了印度的苏拉特。

葡萄牙占据了台湾大部,而西班牙已经占领了吕宋大部(菲律宾),和衰败的文莱帝国正在拉锯当中。

西方已经亮出了獠牙,殖民侵略的征程已经开始了,殖民的步伐已经到了大明的家门口。

很多事情都是相连的。

正是因为有了郑芝龙和刘香这帮人,葡萄牙和西班牙不敢太靠近大明。

但也正是有了这帮人,他们才能从大明不停偷走华夏的文化瑰宝。

历史上的崇祯是不会见这些海盗的,更不会想着把这些人收归己用。

但就如褚彩老所说,我们的根在大明,就算在海上逍遥最终也难逃客死他乡,无颜面祖的境地。

朝廷对这些海盗零容忍,就算归降最后也免不了被杀了收揽人心。

但崇祯现在最不屑做的,就是用杀人的方式去做所谓收揽人心的把戏。

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垃圾。

但这群垃圾心里有家国,宁愿一死也要魂归祖地。

他们怎么弃船上岸来到京城的?

回家!

所以当得知不用死还能代表大明去收复台湾,自家的后辈还有机会进入明堂之时。

这些海盗头子磕了头就要走,却被崇祯拦住了。

“似兵似匪似民似贼,虽然尔等该死但也是朕之子民,还无意拿你们去填蛮夷的炮口。”

“先去京营拉练去去匪气,通过之后兵部会对尔等进行整编。”

“既然代表朝廷去打仗就要有我大明战兵的样子,腰杆挺直,抬起头颅滚出去!”

海盗头子们脸色激动的涨红,腰杆挺得像后背上绑了棍子,仰着脑袋跟鸭子似的走出了御书房。

他们觉得自己现在要是有根金箍棒,都能把天捅个窟窿。

拿回台湾沿海架炮,才能确保沿海的安宁。

从而才能以台湾为基地薅西方羊毛,随后便是灭了本子向远海进发。

有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人的航海图,就能提前驱赶西方人去开凿苏伊士运河。

他对待郑芝龙和这些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郑芝龙更好用也用处最大,但这个人的心思也太多。

不把他心里的那点小心思全部打掉,崇祯宁愿将这个不稳定因素抹杀再选其他人。

而今年这个时间节点,郑芝龙的儿子已经在日本平户(长崎)出生了。

他这个出生在日本的儿子乃是日本女子田川松所生,取名郑森。

南明时期隆武帝赐朱姓,改名成功。

而郑成功的生母,是平户藩家臣田川昱皇的养女,这个田川昱皇效忠的是日本大名松浦氏,类似平户的藩王。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这个郑芝龙吃的有多开,在日本是有绝对人脉关系的。

历史很有意思,仔细去分析会发现所有人和所有事都是缠在一起的。

郑成功之所以能拿下台湾,甚至率军北伐包围南京的原因在于一个人。

田川七左卫门。

这个田川七左卫门是郑成功的亲弟弟,也是郑芝龙和田川松的第二个儿子。

郑成功在七岁的时候被接回福建,但这个田川七左卫门被留在了日本,随母姓打理郑芝龙在日本的生意根基。

正是有这个田川七左卫门主内,郑成功主外才早就了郑成功堪称传奇的一生。

这就是郑芝龙复杂又清醒的地方。

一面归降大明扫除所有敌对势力,一面又在海外培养自己的势力地盘。

但这个精明一辈子的巨盗却永远都想不到,他的死和那个他亲手培养的儿子有直接关系。

郑芝龙在满清的利诱之下投降,但满清招降他是为了劝降郑成功。

结果郑成功誓死不降拿下台湾后,满清震怒处死郑芝龙和他的另一个儿子郑世恩。

历史很讽刺的,但却能教会人很多东西。

郑芝龙的摇摆不定和大明的局势有关,更重要的是皇帝的无能和朝堂的贪腐黑暗。

他想两面通吃,结果两头全部失控。

郑成功宁愿父子反目也不投降的主因,是他的母亲田川松死于清军之手。

想到这,崇祯拿起压在御案众多奏本之下的一份纸张。

上面只有六个歪歪扭扭的字迹,他们,不要饿死。

这六个字来自李定国,那个现在还住在养济院只有七岁的李定国。

早在陕西赈灾平定,决定迁十几岁以下孤儿进京时起,崇祯便是下令搜寻这个出生陕北延安府的李定国。

找到了,但崇祯没有刻意拎出来培养更没有放进明堂。

既然本就是一株生在悬崖上迎着风雪成长起来的参天大树,那就没必要去刻意干预。

有自己提供的土壤,他相信李定国一定会拥有比历史上更辉煌的未来。

或许,大明会出现更多李定国更多郑成功。

就在刘香这些人被扔到京营拉练的时候,锦衣卫送来奏报。

汤若望去到了开封。

他以主的名义要为那些青楼女子请愿,众生平等请求朝廷为这些人提供一个良好去处。

这个在京城被李邦华干到闭麦,又被徐光启等人冷落排斥的传教士,居然在开封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他这番言论,居然引动很多人支持附和。

犹太裔在明朝是能参加科举入朝为官的,而且他们在开封掌握大量的财富。

在沿海地区,也有他们的商业贸易往来。

这位汤若望在为那些女子发声后,再次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请求朝廷开放海禁提振民生,如此便能让如那些女子之人拥有谋生之道。

最后,其上奏。

请求明朝接纳更多犹太裔进入大明定居。

他还用了一个中原人永远无法反驳拒绝的词汇。

仁义!


  (https://www.lewenvxs.cc/5513/5513893/43580197.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