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攻关
第二天一早,郑昊就把技术攻关小组的所有成员召集起来,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连续作业。
"从今天开始,我们实行三班倒,围绕小货车质量问题进行全面攻关。"郑昊对技术人员们说,"不解决问题,谁也不能松懈。"
技术攻关小组由12个人组成,除了刘工程师和王家祥两个副组长,还有来自设计、工艺、检验、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技术骨干。
"首先,我们要系统梳理所有故障情况。"郑昊在黑板上画了个表格,"按照故障类型、发生频率、影响程度进行分类。"
经过两个小时的统计分析,问题逐渐清晰起来:
变速箱异响:占故障总数的45%,换档困难:占故障总数的30%,发动机过热:占故障总数的15%,转向沉重:占故障总数的10%
"看起来主要问题集中在变速箱上。"刘工程师分析道,"我们应该重点攻关这个问题。"
"但是变速箱问题又分为设计问题和制造问题。"王家祥提醒道,"必须分别分析。"
"那就分两个组。"郑昊决定,"刘工程师负责设计分析组,王家祥负责工艺分析组。同时进行,互相配合。"
设计分析组立即开始对变速箱的设计图纸进行逐项检查。从齿轮参数到轴承选型,从润滑系统到密封结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我发现一个问题。"小刘指着图纸说,"这个五档齿轮的齿面接触应力可能超出了材料的承载能力。"
"怎么可能?我们计算过的。"刘工程师有些不信。
"您看这里。"小刘拿出计算书,"我们当时按照标准负载计算,但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出现超载情况。而且齿轮的加工精度如果达不到要求,接触应力会进一步增大。"
刘工程师仔细检查了计算过程,发现确实存在问题。原来的设计计算过于理想化,没有充分考虑实际使用条件的复杂性。
"这确实是个问题。"刘工程师承认了设计的不足,"需要重新计算齿轮参数。"
与此同时,工艺分析组也在紧张工作。他们把有问题的变速箱全部拆开,逐一检查每个零件的加工质量。
"昊子,你看这个齿轮。"王家祥拿着一个齿轮说,"齿面粗糙度明显超标,而且有明显的切削纹路。"
郑昊仔细观察,确实如王家祥所说。齿轮表面很粗糙,这样的质量肯定会影响啮合效果。
"是加工设备的问题,还是操作问题?"
"我觉得主要是设备问题。"老张师傅加入了讨论,"我们现在用的齿轮加工机床精度有限,而且刀具也不够锋利。"
"那怎么解决?"
"要么更换设备,要么改进工艺。"老张师傅说,"更换设备投资大,时间也长。我建议先改进工艺。"
"具体怎么改进?"
"可以增加精加工工序,用更精密的方法对齿轮进行最后加工。"老张师傅提出建议,"虽然成本会增加,但质量能够保证。"
除了齿轮加工问题,检查中还发现了其他工艺问题:
装配间隙控制不严格,导致换档困难;
润滑油选择不当,影响散热效果;
密封件质量不稳定,容易漏油;
检验标准不完善,有些问题没有及时发现。
"问题确实很多,而且涉及各个环节。"郑昊看着满黑板的问题清单,"我们必须逐一解决。"
为了加快进度,郑昊决定请外援。他联系了北京机械学院的专家教授,希望得到技术支持。
"郑厂长,听说您遇到了技术难题?"从北京赶来的李教授是变速箱设计专家。
"李教授,真是太感谢您能来。"郑昊热情接待,"我们确实遇到了难题,需要您的指导。"
李教授详细了解了情况后,提出了专业意见:
"你们的设计思路基本正确,但在一些关键参数上确实存在问题。"李教授指着图纸说,"齿轮的模数选择偏小,承载能力不足。另外,轴的刚度也需要加强。"
"那应该怎么改进?"
"齿轮模数从2.5增加到3.0,轴的直径相应加大。"李教授给出具体建议,"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承载能力。"
"会不会影响其他性能?"刘工程师担心地问。
"会有一些影响,比如重量增加,成本上升。"李教授实事求是地说,"但为了保证可靠性,这些是必要的代价。"
有了专家的指导,设计改进工作进展很快。三天后,新的设计方案出炉了。
与此同时,工艺改进工作也在进行。老张师傅带领工艺组,对每道工序都进行了优化。
"齿轮加工增加一道磨齿工序,可以大幅提高精度。"老张师傅汇报工艺改进情况,"装配过程增加间隙测量,确保装配质量。检验过程增加噪音测试,及早发现问题。"
"这些改进需要多长时间实施?"
"设备调整需要一周,人员培训需要三天,总共十天左右。"老张师傅估算道。
十天的时间对于心急如焚的郑昊来说太长了,但这是必须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那就按计划实施。"郑昊下定决心,"宁可多花时间,也要把问题彻底解决。"
为了验证改进效果,技术组决定先制作10台样机进行测试。这10台样机严格按照新的设计和工艺要求制造,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一周后,第一台改进样机下线了。从外观看,与原来的产品没有太大区别,但内在质量有了根本性提升。
"来,我们试试这台车的性能。"郑昊亲自坐上驾驶位,启动发动机。
发动机的声音明显比以前平稳,振动也小了很多。挂档试验,每个档位都很顺畅,没有异响。
"感觉怎么样?"王家祥在副驾驶位询问。
"很好,比以前明显改善。"郑昊高兴地说,"换档很轻松,没有异响。"
连续试驾了半个小时,各项性能都很正常。技术人员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看来我们的改进方向是正确的。"刘工程师兴奋地说。
"别高兴得太早,还要经过严格的耐久性测试。"王师傅提醒大家保持冷静。
接下来的几天,10台样机进行了高强度的测试。连续运行200小时,各种工况下的性能测试,结果都令人满意。
"测试结果显示,故障率降低到5%以下,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测试组长汇报道。
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经过半个月的艰苦攻关,质量问题终于得到了根本解决。
"现在可以批量生产了吗?"郑昊问道。
"理论上可以,但我建议先小批量试产100台,进一步验证工艺稳定性。"王家祥建议道。
"好,就按你说的做。"郑昊同意了这个稳妥的方案。
技术攻关的成功,让整个企业的士气大大提振。员工们脸上重新有了笑容,对企业的信心也在恢复。
但郑昊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要想彻底摆脱危机,还需要在市场上重新证明自己。
(https://www.lewenvxs.cc/5506/5506942/11110746.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