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腾飞之势
楚局的话语很轻,却像锤子一样砸在两人心里。
李怀德低头看着车间地面斑驳的钢印痕迹,喉头滚动了一下。
“怀德打报告,准备扩建厂子吧,这次谁也没有理由从你们这里拿走这些技术。”
楚局的语气淡然,内里却满是坚定。
刘建国和李怀德自然不会怀疑,怀疑也没用。
如果能让楚局做出唾面自干的事情来,那对方的来历绝对不会简单,他们俩担心又有什么作用呢?
于是乎,第二天李怀德便把早已经准备好的报告亲自叫了上去。
三天后,四九城日报头版刊登了轧钢厂成功量产马氏体时效钢的消息,配图是楚局视察车间时与工人握手的场景。
消息传出,全国工业系统为之震动。
马氏体时效钢的量产意味着我国在高强度合金领域实现了自主突破,不再受制于进口限制。
各大钢厂纷纷发函想要交流技术,而轧钢厂则是暂时没有给予任何厂子回复。
军工厂代表更是连夜抵达,洽谈特种钢材供应事宜。
对于军工代表,接待人还是刘建国。
来的人也是老熟人,是以前合作81式枪组的那位赵主任。
在听说了轧钢厂现今没有生产线只有一条,供应能力有限之后,这位赵主任出乎意料的并没有多做纠缠。
也并没有询问是否能够帮助其他钢厂建设生产线的问题,只是和刘建国约定以后要是生产线升级,一定要优先给他们军工部门供应。
对此,刘建国自然是满口答应。
赵主任走后,刘建国站在厂门口望着远去的军车,心中产生了一丝猜测。
照他以前跟赵主任打交道的经验来看,这人肯定不会这么轻易罢休。这回态度变得太突然,怎么想都觉得不太对劲。
刘建国眉头微皱,隐隐觉得这背后或许另有隐情,或是军工系统已掌握某种替代方案,又或是在等待更高层的统筹安排。
他转身回办公室,刚坐下便接到李怀德的紧急通知,上级要求轧钢厂立即封存全部技术资料,等待专项审查组进驻。
李怀德的语气中十分凝重,但却透着一股子喜悦劲头。
刘建国知道这里面肯定是有好事,当下连忙联络技术科科长,按照上级要求封存资料,等待审查组到来。
审查组来的很快,当天下午便抵达厂内,由三位身穿深色制服的专家带队,随行还有两名军方人员。
他们并未多言,直接进驻技术档案室,开始逐项核对数据。
审查持续了整整三天,专家们对每一份配方、每一次热处理参数都进行了反复验证。
第四天清晨,带队的专家组组长终于抬起头。
拿起一个破旧的本子,对着刘建国道,
“这位刘厂长,麻烦带我们参观一下实验室,如果有成品的话,请提供一下。”
“好的。”
刘建国没有多说,前两天李怀德可是说了,这几人来历可不简单,轧钢厂这边必须全力配合,不得有半点疏漏。
如果做的好,原本轧钢厂的扩张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刘建国立即带领专家组前往实验室,取出最新轧制的马氏体时效钢样品。专家仔细查验后,脸上首次露出赞许神色。
看着实验室里面精密的设备,三位专家不由的露出了好奇之色。
要知道这些设备只有一些重点研究所才会具备,轧钢厂不过区区副厅级厂子,研究色彩比较弱,怎么会拥有这些设备,确实令人意外。
有疑惑,这些专家就开始询问。
刘建国坦然回应,这些设备都是以前冶金局附属研究所淘汰的损坏设备,被他拉回来之后修缮好的。
专家组组长点了点头,未再追问。他对于刘建国口中的研究所略知一二,看向刘建国的目光中多了一分深意。
实验室参观结束后,专家组未作停留,当天便召开了初步反馈会议。
会上,组长当众宣布轧钢厂提供的样品完全符合航空航天标准,且部分性能甚至超出预期。
这一结果令在场所有人肃然起敬,冶金局代表即刻要求轧钢厂利用现有生产线优先生产这种钢材。
李怀德沉稳点头,眼中却是透露着一丝灼热,当即下令调度车间准备试生产。
一场会议,四方联动,从技术确定,到生产指标,迅速落实责任分工。
接近年底,轧钢厂不仅没有闲下来,反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节奏。
李怀德允诺的那些工资待遇不仅全部实现,还因为项目特殊,上级额外发放了专项津贴,生产马氏体时效钢的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月收入翻倍有余。
工人们干劲十足,车间里彻夜灯火通明,轧机轰鸣声如同战鼓般回荡。
其他车间的工人更是羡慕到眼睛发红,他们多想着能调入这条生产线,哪怕少睡几个小时也愿意。
不过这都是不可能的,有些人还想着送礼贿赂领导。
但都没有作用,这个生产线可以说是关乎轧钢厂的命脉,李怀德亲自监督,谁敢搞花样,立刻就进行整治。
进车间无路的情况下,一些工人私下里开始议论一些不好的话题。
凭什么他们就能拿高工资?
凭什么我们干着一样的活,收入却差了几倍?这种怨气在厂区悄然蔓延。
眼看工人的情绪逐渐失衡,李怀德并未简单压制,而是召集全厂职工大会。
直接宣布了轧钢厂将要扩张,新生产线即将上马,所有工种都将增设岗位,当然也包括特种钢材生产线。
特种钢材生产线要求工人技术高,态度好,肯认真干活。
从今天开始进行考核,每个车间这期间表现突出、技术过硬的工人将优先调岗,考核过程全程公开透明,由工会监督并记录。
这个消息一出,轧钢厂顿时沸腾了起来。
什么怨言都没了,机会就在眼前,还有功夫说那些话不是傻子吗?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还真有一些技术不怎么样的工人,成天不想着琢磨技术,反而四处和别人说这里面有猫腻。
以技术来进行选拔不公平,应该每个车间每个人都有机会。
这些人的言论并没有掀起多少波澜,反而被多数工人冷眼看待。
(https://www.lewenvxs.cc/5506/5506398/43816446.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