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学业
“她就是一年多前,响应国家号召,毅然中断学业,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在战地医院救死扶伤的秦淮如同学。她在前线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如今光荣归来。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英雄同学归队!”
“哗——!”
刹那间,整个教室爆发出雷鸣般持久而热烈的掌声!所有同学都自发地站了起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秦淮如,那目光里充满了真诚的敬佩、欢迎和骄傲。这掌声,是对她勇敢选择的最高认可,是对她平安归来的最热烈欢迎。
秦淮如站在那儿,望着眼前一张张热情洋溢的年轻面孔,听着耳边震耳欲聋的掌声,眼圈不由自主地红了。她强忍着泪意,向着教授,向着全班同学,深深地、郑重地鞠了一躬。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为一句:“谢谢大家!我回来了!”心中涌动的暖流和归属感,几乎要将她淹没。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陆续离开。老教授却叫住了正准备收拾书本的秦淮如:“淮如同学,你来我办公室一趟。”
跟着老教授来到他那间堆满了书籍和标本、弥漫着淡淡书卷气和福尔马林味道的办公室,秦淮如心里有些打鼓,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刚才的表现有什么不妥。
老教授示意她坐下,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摞装订好的资料,厚度颇为可观。他和蔼地看着她,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凝重:“淮如啊,坐。别紧张。叫你过来,是想跟你谈谈你的学业。你这离开了一年多,期间落下的课程非常多,解剖、生理、药理、病理……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专业课。任务非常艰巨啊。”
秦淮如的心沉了一下,这正是她最担心的事情。
然而,老教授话锋一转:“不过,你也不用太过焦虑。我记得你休学前,基础打得非常扎实,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的。而且......”老教授加重了语气,“前线这将近一年的实践,是任何课堂学习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你接触了大量的创伤处理、紧急救护、感染控制,甚至可能参与过手术,这种实践经验对你理解理论知识、尤其是外科学,有着无与伦比的帮助,这是你的优势!”
他把那厚厚一摞资料推到秦淮如面前:“这是我和其他几位授课老师帮你整理出来的,过去一年多的课程大纲、各科重点知识点梳理、还有一部分课堂笔记的复印件。你先拿回去,尽快熟悉起来。”
秦淮如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资料,感觉接过的不仅是一摞纸,更是老师们沉甸甸的期望和心血。她喉咙哽咽,只能连声道:“谢谢教授,真的太感谢您和各位老师了!”
“先别急着谢,”老教授摆摆手,神色严肃起来,“淮如,接下来的日子会非常辛苦。光靠你自己看书肯定不行。我已经跟其他几位专业课老师都打过招呼了,他们会尽量利用课余时间,给你开小灶补课。比如每周二、四下午,生理学的刘教授有时间,周三晚上,药理学的陈老师可以辅导你……时间表都夹在里面了。你需要付出比旁人多几倍的努力和时间,才有可能把落下的进度追赶上来。告诉我,有没有这个信心和决心?”
老教授的目光锐利而充满期待地看着她。
秦淮如猛地站起身,挺直了依旧单薄却蕴含着力量的脊梁,清亮的眼神中没有任何犹豫和退缩,语气坚定得像在立军令状:“有,教授,请您和老师们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拼命学习,绝不掉队,绝不辜负您的期望和这份宝贵的机会!”
“好,要的就是这股劲儿!”老教授欣慰地笑了,“去吧,抓紧时间。有什么困难,随时来找我。”
抱着那摞沉甸甸、却又代表着无限希望的资料走出办公楼,重返校园的第一天,就在这种被尊敬、被关怀、被期待的巨大暖流中度过了。虽然清楚地知道前方等待着的是繁重如山、时间紧迫的补课任务,但秦淮如的内心却被一种久违的、巨大的充实感和喜悦感所充满。
夕阳的余晖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漫步在绿树成荫的校园小径上,耳边听着周围同学们抱着书本,热烈地讨论着刚刚课堂上的病例,争辩着某种药物的机理,畅谈着毕业后要去边疆、去基层服务的理想……图书馆的窗户在夕阳下反射着温暖的光,里面坐满了埋头苦读的身影,安静而专注,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这一切,都让她感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对知识前所未有的渴望,重新在心底熊熊燃烧起来。
她不再仅仅是那个需要依附于李天佑、需要在大妇徐慧真面前小心谨慎的“如夫人”,不再仅仅是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她是秦淮如,是首都医学院的一名学生,是一个渴望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未来能真正独立地救死扶伤的医生。这份清晰的、独立的身份认同和人生追求,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自信,脚步也变得越来越轻快,越来越坚定。
傍晚,她径直走进了图书馆,在靠窗的一个角落坐下。摊开厚厚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就着明亮刺眼的电灯光,开始艰难地啃读那些已然变得有些陌生的拉丁文名词、复杂的神经血管图谱和人体循环机制。
理解起来很吃力,记忆起来更困难,一年的断层并非那么容易弥补。但她眼神专注,眉头时而紧蹙,时而舒展,笔下不停地记录着,勾画着,完全沉浸了进去。
偶尔抬头休息时,揉着发酸的眼睛,看着窗外渐渐沉下的夜幕和路灯下抱着书本匆匆走过、赶往教室或宿舍的同学身影,她的嘴角会不自觉地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宁静而满足的微笑。
她开始真正地、全身心地重新享受和拥抱这失而复得的、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她贪婪地珍惜着每一分、每一秒可以安静学习的时光。前方的学业压力如山,但她知道,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奋战。她有支持她追求梦想的家人,有关心她、愿意倾囊相授的师长,有一个崭新的、充满无限希望和可能性的时代在等待着她去拥抱、去参与。
她的未来,不再局限于那个四合院的后院方寸之间,不再仅仅围绕着灶台、孩子和家长里短。而是随着面前这些厚重书本里知识的不断拓展,随着自身技能的不断提升,变得前所未有地广阔、清晰而坚实起来。一条通往独立、尊严与价值的道路,正在她的脚下,徐徐展开。
京城的生活,像一架终于校准了齿轮的精密仪器,逐渐循着既定的轨道平稳运行起来。李天佑在首都钢铁厂运输队副队长的岗位上,很快展现出了军人特有的雷厉风行和缜密思维。调度车辆、协调线路、确保生产物资的畅通运输,工作繁琐而责任重大,他常常忙得脚不沾地,很晚才能披着一身疲惫的星光回到家中。
秦淮如也重新拾起了课本,回到了首都医学院的课堂。离开校园数年,再次坐在教室里,她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笔记做得密密麻麻,神情专注而认真。孩子们也像生命力顽强的小树苗,迅速适应了新的土壤。
新的学校、新的朋友、新的生活节奏,虽然开始时有些磕绊,但在徐慧真和家人们的细心呵护下,很快就融入了京城的日常。小承平甚至已经能带着妹妹承安,在胡同里和邻居家的孩子们追逐玩闹了。
表面上看,这个历经了战火分离与漫长等待的家庭,终于驱散了阴霾,迎来了安稳而充满希望的日常。饭菜的香气、孩子们的嬉笑声、夫妻间关于工作学习的简单交谈,构成了生活里最平凡却也最珍贵的底色。
然而,在这份看似平静的日常之下,却潜藏着一股沉重的暗流。那份由田丹揭示的、关于父母牺牲惊人真相的巨石,始终沉沉地压在李天佑的心底。他没有主动追问,但徐慧真和田丹都能从他偶尔凝滞的眼神、深夜独自在院中徘徊的身影里,感受到那份压抑的亟待爆发的力量。他知道,需要一个郑重而不受打扰的时机,来彻底揭开这一切。而徐慧真和田丹,也在小心翼翼地等待着这个时机。
这个时机,最终选在了一个春风和煦的周末下午。阳光透过新绿的枣树叶,在院子里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慵懒宁静的气息。孩子们被热心的蔡全无带着去逛厂甸了,小承平和承安也在里屋踏实地午睡。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偶尔几声麻雀的啁啾,更衬得这份安静有些异样。
徐慧真提前就在酒馆后院的堂屋里沏好了一壶茉莉香片,茶叶在滚水中舒展,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她和田丹对坐在桌边,都没有说话,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心照不宣的郑重。田丹的手指无意识地轻叩着桌面,眼神沉静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徐慧真则不时望向门口,眼神里交织着决心与担忧。
终于,院门外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沉稳而有力。帘子一挑,李天佑走了进来。他刚结束厂里周末的临时调度任务,额角还带着细微的汗意,看到堂屋里这近乎正式的场面,以及妻子和田丹脸上那不同寻常的凝重神色,他脚步微顿,随即了然。
李天佑没有多问,只是沉默地脱下有些灰尘的外套,仔细挂好,然后走到桌边,沉稳地坐在了她们对面。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两位女性坚毅却难掩紧张的脸庞,最后定格在田丹带来的那个略显陈旧的公文包上,喉结微不可察地滚动了一下。
“天佑,”田丹深吸一口气,率先打破了沉默。她的语气尽力保持着平静,但那平静之下,是无法忽视的严肃和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今天我和慧真请你坐下来,是要把关于你父母,李有水同志和张春妮同志牺牲一事的全部调查结果,原原本本、毫无保留地告诉你。”
李天佑的脊背似乎绷得更直了些。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双手放在膝上,先是紧紧握成了拳,骨节泛白,仿佛要攥住什么无形的支撑,然后又缓缓地、极力控制地松开。他迎向田丹的目光,眼神沉静如深潭,点了点头,声音低沉而稳定:“田丹同志,你说吧。我准备好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田丹用一种近乎冷酷的清晰和冷静的语调,开始叙述。她将自己耗费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埋首于故纸堆中,奔波于南北城乡,走访了无数当事人或知情人,所查明的全部真相,一丝不苟地、巨细无遗地娓娓道来。
她从李有水夫妇作为北平地下党“铁流”小组核心交通员的真实身份和那些惊心动魄的英勇事迹说起,讲到他们如何利用普通工人和家属的身份做掩护,一次次冒险传递情报、掩护同志;说到代号“麻雀”的同志意外暴露,导致整个联络网面临灭顶之灾,上级紧急下达撤离指令。
讲到父母在执行撤离指令时,因为必须携带正发着高烧、年幼无助的他,行动迟缓,不得已多次出入,最终露出了无法掩饰的破绽;紧接着,她揭示了隔壁那个看似忠厚的易中海,如何因长期积压的嫉妒,嫉妒李有水精湛的技术、良好的人缘、领导的赏识,以及内心深处的不甘与狭隘,在窥见异常动静后,如何心生恶念。
她详细描述了易中海如何精准地抓住贾张氏贪财短视的弱点,用五十块大洋的悬赏巧妙挑唆,将这个愚昧的妇人推出去做了告密的急先锋;她沉痛地叙述了负责接应的“老刀”(现轧钢厂杨厂长)如何因私会情人、醉酒误事,竟然将如此紧要的接应任务抛诸脑后,延误了至关重要的三个小时,致使李有水一家被困孤院,错失了最后的生机。
(https://www.lewenvxs.cc/5498/5498720/44313603.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