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 第417章 秦王真是好客啊!

第417章 秦王真是好客啊!


为了准备这些佳肴,整个西安府的厨师们从昨晚就开始忙碌起来。

    他们或揉面打饼,或炖肉熬汤,每一个步骤都力求完美,只为让将士们能够品尝到最正宗的陕西味道。

    此刻,西安府外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一口口巨大的炖肉锅冒着腾腾热气,肉香四溢。

    旁边,打饼的炉灶也红火异常,一个个香酥的饼子新鲜出炉,让人垂涎欲滴。

    这香味仿佛有魔力一般随风飘散,都快飘出十里地了。

    与此同时,就在不远处的地方,大军的身影也终于缓缓出现了。

    看到那浩浩荡荡的大军身影逐渐清晰,秦王赶忙带着西安府的一众文臣武将脚步匆匆地迎了上去。

    与此同时,在快要靠近西安府的时候,朱慈烺果断下令大军停下,然后就地寻找合适的对方安营扎寨。

    自己则带着数百名精锐亲卫直接策马朝着西安府奔去。

    毕竟大军规模庞大,不能驻扎在城内,只能在城外安营扎寨。

    隔着老远,朱慈烺就敏锐地嗅到一股浓郁醇厚的香味从西安府方向悠悠传来。

    那香味丝丝缕缕,直钻鼻腔。

    一旁的张世泽用力地嗅了嗅鼻子,随后笑着说道:

    “太子殿下,看来秦王殿下准备了不少东西来欢迎我们啊,这香味都快把人的魂儿勾走了。”

    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道:

    “不错,本宫这秦王叔还真是好客啊!”

    “不过他大概算是这大明最富有的藩王之一了,弄出这样的排场也算正常。”

    朱慈烺这话说的确实没错。

    之前他为了筹集军饷,已经从秦王手里“敲”了几百万两银子。

    结果现在秦王还有钱搞出这么大的排场,这财力着实不容小觑。

    不过朱慈烺现在对敲诈秦王已经没兴趣了。

    毕竟一直以来,秦王都积极响应朝廷的各项决策,基本上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做得尽善尽美。

    这要是再下手,也确实说不过去,难免会让人觉得朝廷过于苛刻。

    随着队伍稳步前进,不多时,朱慈烺和赶来的秦王相遇了。

    此时的秦王身着一袭华丽的亲王服饰,头戴亲王冠冕,面容庄重而又带着几分谄媚。

    下一秒,他赶忙对着朱慈烺躬身道:

    “臣恭迎太子殿下凯旋归来!”

    说着便准备行大礼。

    看到这一幕,朱慈烺迅速翻身下马,在秦王跪下之前,他一个箭步上前双手稳稳地将秦王扶了起来,随后笑着说道:

    “秦王叔,你我都是自家人,何须行此大礼?咱们大明讲究的是亲情和睦,这些繁文缛节就免了吧。”

    秦王听到这话微微一怔,随即也就不再坚持了。

    不过秦王身后的众臣却还是跪了一地,毕竟他们和朱慈烺没什么血缘关系,该跪还是要跪的,这是礼数,也是规矩。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恭贺太子殿下得胜归来!”

    众人齐声高呼,声音震耳欲聋。

    朱慈烺看了看面前的众人,随后点头说道:

    “行了,都起来吧。”

    众人这才缓缓站起身来,有的低头不敢看朱慈烺,有的则偷偷打量着朱慈烺,眼神中充满了敬畏。

    紧接着,秦王率先开口说道:

    “太子殿下,之前您出征之时可是说过的,等到凯旋归来便要在西安府好好住上几天,您可不能说话不算话啊!”

    “自从得知明军大胜的消息之后,臣就一直盼着您回来呢!”

    朱慈烺听到这话,笑着说道:

    “秦王叔放心,这一路赶来本宫也有些累了,免不得要叨扰几日,也正好也可以借此机会好好了解一下西安府的风土人情。”

    秦王一时间高兴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毕竟能和未来皇帝拉进关系的机会可不多,必须得好好把握才行。

    于是赶忙说道:

    “这是臣求之不得的事情,臣已经为太子殿下准备好了上等的住处和各种美食,一定让殿下住得舒心,吃得满意。”

    随后,众人便一齐向着西安府方向走去。

    越靠近西安府,之前闻到的香味越发浓烈,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众人的脚步。

    秦王脸上满是得意之色的介绍道:

    “太子殿下请看,这是臣为大军准备的各种本地小吃,足够二十万军队享用了。”

    “臣可是费了好大的心思,从各地挑选了最优秀的厨师,采购了最新鲜的食材,就为了能让将士们品尝到最正宗的陕西美食。”

    朱慈烺听到这话,再看了一眼眼前的场景,也被秦王的手笔震撼到了。

    此时此刻,毫不夸张地说,在西安府外最起码摆了大大小小一千多个摊位。

    那些摊位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有的摊位上冒着腾腾热气,那是炖肉的锅在咕嘟咕嘟地翻滚着。

    有的摊位上厨师们正用力地摔打饼子,那“啪啪”的声音此起彼伏。

    还有的摊位上,厨师们手持锋利的刀具,熟练地切着羊肉,动作行云流水,乍一看就像个热闹非凡的集市。

    朱慈烺满意的看了看秦王说道:

    “难得秦王叔有这般心意,本宫代表大军感谢秦王叔的盛情款待。”

    说完,他直接看向一旁的李虎说道:

    “传本宫命令,各个军队排好队依次前来,不得哄抢,违者军法处置!”

    李虎赶忙领命,随后便转身离开了。

    紧接着,朱慈烺便和秦王一起坐上了秦王早已准备好的轿子,然后进了西安府。

    西安府的城门高大雄伟,城墙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走进城内,街道宽敞整洁,两旁的店铺琳琅满目,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荣景象。

    而在他们进去不久,一支军队从大军方向赶来,然后开始享受起了这场盛宴。

    要知道在古代这个时候,能吃上一顿肉是很奢侈的事情,更何况大军是在行军途中,想要吃肉就更加难得了。

    因此秦王准备的这些东西对明军而言也算是十分奢侈了。

    另一边,朱慈烺和秦王坐在同一顶轿子里在大街上前行。

    这顶轿子十分华丽,由八名壮汉抬着,轿身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四周垂着金色的帘子,普通百姓一看就知道这是秦王的轿子,因此远远的就躲开了。

    在这种时候还想玩微服私访,未免太不切实际了,所以朱慈烺也就懒得再做些什么了。

    他透过轿子的门帘,看到西安府的景象,心中难免也是一阵感慨。

    这西安府虽然比不上京城繁华,但也算是西北最为繁华的城市了。

    街道上的建筑风格独特,百姓们的穿着打扮也各具特色,看得出来,秦王对西安府经营得还不错。

    不过想想也是,秦王一脉已经在西安府存在了两百多年,早已把西安府当成了他们的‘根据地’又怎能不好好经营呢?

    就在这时,朱慈烺似乎想到了什么,看向秦王说道:

    “秦王叔,这一路上本宫看到关中平原到处都种了土豆和红薯,不知西安府周围的百姓们对这种新作物接受度如何?”

    “有没有过于排斥?毕竟这新作物关系到百姓们的生计,可不能马虎。”

    秦王则是笑着说道:

    “太子殿下,臣正想跟您说这件事呢!”

    “说实话,最开始的时候百姓对这种新作物确实持怀疑态度,毕竟关中几千年来一直种的是小麦或粟米之类的农作物,从未种过土豆和红薯。”

    “他们担心这新作物种不好会影响一年的收成,不过臣派了大量的农官到各个村庄,给百姓们讲解土豆和红薯的种植方法和优点,还亲自示范种植。”

    “因此大多数百姓还是接纳了这两种新作物,并且多少都种了一些。”

    “眼下这两种作物快要成熟了,有些百姓因为家里缺粮,提前收了些,结果产量果然喜人,一亩地足足收了两千五百多斤。”

    “这可比种小麦和粟米的产量高多了!”

    “现在百姓们可高兴了,觉得这土豆和红薯简直就是救命的粮食,纷纷称赞陛下英明,给他们带来了这么好的作物。”

    朱慈烺听到这话,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过他也知道秦王这话肯定是有猫腻的,不过只要能普及土豆和红薯,朱慈烺其实也不在乎。

    随后朱慈烺又问道:

    “关中一带主要是用什么水源灌溉田地的?万一再出现旱灾会不会导致农作物无法生长?”

    “这新作物虽然耐寒耐旱,但要是天气太干旱也未必扛得住。”

    “这可是关系到百姓们能否吃饱饭的大问题,必须得重视起来。”

    秦王赶忙收起了笑容,然后一本正经的解释道:

    “这点殿下尽管放心,虽然陕西连年大旱,但这种大旱一般只持续在陕北一带,关中平原虽然也会遭遇干旱,但总体来说还过得去,不至于种不了粮食。”

    “最主要的原因是关中平原有渭河和黑河,这两条河流可以灌溉周围数十万亩土地。”

    “除此之外,还有泾河、洛河以及郑国渠,也可以灌溉上百万亩土地,因此关中平原的旱灾相对较轻。”

    “再加上土豆和红薯的推广,臣敢说,今年百姓们多少都能吃饱饭,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饿肚子了。”

    听着秦王的解释,朱慈烺暗自松了口气。

    看来陕西的情况要比河南好得多,毕竟河南一带可没什么可以用来灌溉的河流,只有黄河以及黄河分出来的几条支流。

    但是自古以来,治理黄河都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那黄河水势汹涌,泥沙含量大,稍有不慎就会决堤改道,给百姓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再加上明末朝廷财政困难,已经很久没有治理黄河了,导致黄河水患越来越严重,河南的旱灾也越来越频繁。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朝廷能花费一些功夫治理黄河,没准河南的干旱也会得到缓解。

    想到这里,朱慈烺暗暗记下这件事,打算等到路过潼关的时候和孙传庭商议一下。

    毕竟现在河南的旱灾还是比较严重的,百姓们都要靠朝廷救济度日,生活十分困苦。

    在这个时候要是用以工赈灾的方式让他们修建水利工程,也算是不错的选择。

    一来可以解决百姓吃饭问题,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不至于饿肚子。

    二来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为干旱做好准备,提高河南的抗旱能力。

    说话间,轿子终于来到了秦王府。

    不得不说,这秦王府还是十分气派的,那高大的府门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让人望而生畏。

    而且看起来甚至比整个西安府还要古老。

    事实上也差不多如此,因为这秦王府基本上是和西安府一起修建的,距今已经快两百五十年了。

    岁月的沧桑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也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感。

    刚下轿子,朱慈烺就看到秦王府的一众家眷已经在门口等候着了。

    看到朱慈烺,众人赶忙俯身下拜。

    “臣、臣妾参见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慈烺看着眼前的众人,笑着说道:

    “诸位都平身吧,都是自家人,无需客气。”

    众人这才站起身来,不过一些年轻的宗室看向朱慈烺的眼神却越发炙热。

    毕竟谁能想到,困扰大明十几年的农民军之祸,居然就是被眼前这个尚未成年的太子彻底解决了。

    他年纪轻轻,却有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带领明军屡战屡胜,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瞬间,一众宗室子弟对朱慈烺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联绵不绝。

    接下来的几天,朱慈烺一直住在西安府。

    在秦王的带领下,朱慈烺游览了西安府周边的名胜古迹,还去了秦王在终南山里的别院住了几天。

    那别院环境清幽,四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他们在别院里品茶论道,谈天说地,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与惬意。

    直到几天之后,天气再次转凉,朱慈烺便准备继续启程了。

    毕竟大军必须赶在下雪之前回到京城,不然要是大雪封路,那可就不好走了。

    见此情形,秦王也就不再挽留,又亲自率领西安府的文臣武将将朱慈烺送到了城外。(本章完)


  (https://www.lewenvxs.cc/5498/5498532/11110686.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