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大结局 > 第四百五十六章 训勉仪式

第四百五十六章 训勉仪式


朱雄英为朱棣下达了一道旨意,那就是帖木儿帝国与原来金帐汗国,还有蒙兀儿斯坦这些地方。

全部被划为一个行省,名字定为中亚行省。

朱雄英更是昭告天下,让大明境内所有读书人知道。

大明将准备在中亚行省开办皇家学院分院。

所有的一切架构,都会按照中原之地的皇家分院规格来建造布置。

同样分为儒家学堂、格物学堂、兵法堂和杂学堂。

同时在大明境内招收愿意前往中亚行省的读书人及其他人才。

并且承诺,只要这类人才愿意前往,朝廷就会授予其官身。

朱雄英在旨意中明确表明,前往之人,只需要在当地任职三年,三年之后,他们便可以重返大明。

回到大明之后,他们依旧是官身,同样享受朝廷的俸禄。

当然,若是愿意继续留在那里的人,朝廷立刻就会将他们身上的荣官转变为实缺,安排他在当地任职当官。

很快,皇孙朱雄英的旨意,便被传达到大明各地,顿时让不少人开始活络了心思。

哪怕不知道所谓的中亚行省具体在什么位置,但朝廷承诺出来的条件,让不少人很是心动。

毕竟当初那些前往西域都护府的那批人,现在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即便是帖木儿帝国所在的草原之地,既然有胆子冒犯大明,那就说明不会距离大明过于遥远。

所以,朝廷的告示张贴出来后,瞬间便吸引众人前去疯狂报名。

皇城朱雀门外的官道上,连日来都是车马络绎不绝的景象。

从江南水乡赶来的儒士们,身着浆洗得发白的长衫,怀揣着圣贤典籍与胸中抱负;

来自关中的格物工匠们,背着装满图纸与工具的藤箱,脸上带着对西域未知土地的好奇;

还有出身军户世家的兵法人才,腰挎佩刀,步履沉稳,眼中闪烁着建功立业的渴望。

这些通过层层筛选的人才,跨越千山万水汇聚皇城。

只为响应皇孙朱雄英的号召,前往中亚行省开创一番新的事业。

负责接待的吏部官员们早已在城外搭建了临时驿站,驿站外悬挂着醒目的“中亚行省人才接待处”旗帜。

每日天还未亮,驿站的伙计们便忙着烧水煮茶,登记前来报到的人才信息。

“姓名周文彬,籍贯苏州府,报考儒家学堂教谕?”

吏部主事手持毛笔,仔细核对名册上的信息。

“没错,周先生,您的住处安排在东厢房第三间,明日卯时将有马车接您前往皇城参加训勉仪式。”

周文彬拱手作揖,眼中难掩激动:“多谢大人费心,能为大明教化西域尽一份力,是晚生毕生所愿。”

他自幼饱读诗书,深知文化传承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此次听闻朝廷要在中亚行省兴办皇家学院分院,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前来。

在他看来,将中原的儒家文化传播到西域,远比在江南乡下做个私塾先生更有意义。

与周文彬一同前来的还有格物工匠李铁山,他来自应天府的工部作坊,擅长铸造火器与修建水利设施。

李铁山拍着自己的藤箱,声音洪亮道:“大人,俺这箱子里装的都是改良后的水车图纸,还有火器零件的模型,到了中亚行省,保管能用得上!”

他此前曾参与过京城铁路的修建,对火车的构造了如指掌。

此次主动请缨前往中亚,便是想将中原的先进技术带到那里,帮助当地百姓改善生活,同时也为大明军队稳固边防提供支持。

兵法堂的报名者赵烈则是一身戎装,他出身于北平卫的军户家庭。

赵烈对身旁的同伴说道:“此次前往中亚,不仅要教当地驻军演练阵法。

更要协助朝廷安抚民心,让那些西域部落知道,大明不仅有强大的军队,更有仁厚的治理。”

也明白单纯依靠武力无法长久地统治一个地区,只有让当地百姓认同大明的文化与制度,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经过数日的接待,前来报到的人才已达两千余人,远超朝廷最初预计的名额。

吏部将这些人才按照专业分为儒家、格物、兵法、杂学四组,每组选出十名代表。

准备在训勉仪式上向皇孙朱雄英汇报各自的规划与想法。

训勉仪式当天,皇城太和殿前的广场上旌旗招展,气氛庄重。

两千余名人才身着统一制作的青色长袍,整齐地排列在广场上。

辰时整,随着一阵清脆的钟声响起,皇孙朱雄英身着明黄色龙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缓步走出太和殿。

“参见皇孙殿下!”

众人齐声跪拜,声音响彻云霄。

朱雄英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目光缓缓扫过广场上的人群。

语气温和却不失庄重:“诸位远道而来,辛苦了。

今日召集大家在此,既是为了表彰你们勇于担当、为国分忧的精神,更是为了与大家明确前往中亚行省的使命与责任。”

他走到儒家组代表面前,拿起周文彬手中的《论语》,轻声说道:“儒家文化讲究‘仁政’‘礼治’,历经千年传承,早已成为我大明的立国之本。

中亚行省的百姓多受草原文化影响,习俗与中原迥异。

你们前往那里兴办儒家学堂,不仅要教授圣贤典籍,更要将‘仁爱’‘孝悌’的理念融入当地生活。

比如,教导百姓开垦荒地、种植庄稼,让他们摆脱游牧生活的漂泊之苦;

制定乡规民约,规范邻里相处之道,化解部落之间的矛盾。

唯有让当地百姓感受到儒家文化带来的实惠与温暖,他们才会真心认同我大明的统治。”

周文彬等人认真聆听,不时点头称是。

朱雄英的一番话,让他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使命。

同时,也意识到文化传播并非简单的教书授课,而是要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改变当地的面貌。

随后,朱雄英来到格物工匠们面前,看着李铁山手中的水车模型。

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格物之学讲究‘知行合一’,你们手中的工具与图纸,便是改变中亚面貌的利器。

那里气候干旱,水源稀少,你们要尽快修建水利设施,解决百姓的灌溉问题;

同时,要在当地开设工坊,教授百姓铸造农具、修建房屋的技艺,让他们掌握谋生的本领。

此外,铁路的修建也要提上日程,只有打通中亚与中原的交通要道,才能确保物资补给畅通,让中原的先进技术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西域。”

李铁山激动地说道:“殿下放心,末匠定不辱使命,定会将中原的格物技艺传遍中亚,让那里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兵法组代表面前,朱雄英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中亚地区部落众多,局势复杂,你们身上的责任尤为重大。

一方面,要加强当地驻军的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防范外敌入侵与部落叛乱;

另一方面,要与地方官员密切配合,推行‘以兵护民、以民养兵’的策略。

比如,组织驻军帮助百姓开垦荒地,在农忙时节参与农耕;

同时,从当地百姓中选拔青壮年编入乡勇,教授他们基本的军事技能,让他们成为维护地方稳定的重要力量。

记住,武力是威慑,民心才是根本,只有让当地百姓感受到大明军队的保护,他们才会坚定地站在我们这边。”

赵烈等人齐声应道:“末将遵令!”

最后,朱雄英来到杂学组代表面前。

杂学涵盖了医学、农学、商业等多个领域,是改善百姓生活、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

“医学人才要在当地开设医馆,免费为百姓诊治疾病,传授卫生知识,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状况;

农学人才要根据中亚的气候与土壤条件,推广中原的农作物品种与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百姓衣食无忧;

商业人才则要搭建贸易平台,促进中亚与中原的商品流通,让当地百姓通过贸易获得财富。

只有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才会对大明产生归属感,文化同化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杂学组代表们纷纷表示,定会全力以赴,为中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s://www.lewenvxs.cc/5215/5215039/50318855.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