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策论题


黄昊今日上午已收到礼部的通知,说是将于明日未时,先在文华殿考核皇子“才学”,也就是考核策论一道。

后日未时,再在承天殿考核皇子处理时事的实操能力。

至于考核皇子“体”的时辰,则是还暂未定下。

收到这消息后,黄昊的反应很平淡,因为他觉得这考核不过只是个过场罢了。

以他现在的实力和在整个大汉的威望,根本没有哪个皇子能跟他争太子的位置。

哪怕其余所有皇子都加起来呢?

不过,他虽然对考核没感觉,但是,他对考核完后,再过不了多久就能成为太子,还是有一些莫名的兴奋的。

虽然他也知道,将来当皇帝很辛苦,但是,他就是想当一当嘛。

那种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感觉,没试过的人当然就会想试试。

黄昊他也是人,他当然也可以有这种简单淳朴的欲望。

......

次日,未时。

大汉所有已满十四岁的皇子皆已入了文华殿。

在场之人除了皇子们外,还有文渊阁的杜仲叶、章若甫等大学士,以及礼部尚书梅礼和他带着的几位礼部之人。

“各位殿下请落坐。”

一位礼部之人率先发声,看来就是今天这场考核的“主持人”了。

主持人话音刚落,黄昊便率先来到最前方中间的位置坐下,因为这桌上放着的正是他的“名牌”。

接着,其余皇子也根据桌上的名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见皇子们都落座后,主持人这才环顾一周后,继续说道:

“各位殿下,今日考核的是策论一道,共三个部分。一,经义研读,占分三成;二,策论撰写,占分六成;三,卷面考量,占分一成。”

黄昊听到“卷面考量”四个字,顿时就想到,他读小学时百分制的试卷,卷面分也就才两分吧?

这个考核倒好,足足有十分之多。

不过,他也不觉得奇怪,因为这毕竟是皇家皇子的策论考核,怎可和小学试卷相比?

若是哪个皇子将来当了皇帝,批阅的奏章上字迹潦草难辨,轻则延误政务,重则就可能因误读而酿成差错。

更何况,策论考核本就重“文”重“礼”,卷面既是书写功底的体现,也是态度的折射。

主考们要看的,从来不止是策论里的治国见解,更包括皇子是否有静下心来打磨细节的耐心,是否具备作为储君应有的严谨与规整。

这十分的卷面分,考的何尝不是皇子们对“为政细节”的敬畏心?

“本次考核,限四个时辰,现在开始发卷,每份考卷含经义题册、策论稿纸各一份。”

主持人话音刚落,便有两人从他身后走出,抱着一沓考卷,开始给各位皇子分发。

黄昊在拿到考卷后,便在名字框上写上了自己的大名。

他很少写字,所以字写得只能说是勉强能看。

至于那十分的卷面分,他不要也罢。

写好自己的大名后,黄昊便开始阅卷了。

这所谓的“经义研读”,就是默写一些古人说过的名言,就跟高考默写古诗词差不多。

再就是阐释这些名言的深意,分析其在政务中的应用,倒和高考阅读理解中解读文本、提炼观点的路子相近。

这类考题的主体都大差不差,大概意思都是——

谁谁谁在什么书中提出过什么样的观点,请你写出他的原句,并用你自己的语言,拆解观点里的核心要义,说说这观点放在当下的治国场景里,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黄昊看得书少,他当然就不知道这考卷考的是哪句话,所以自然就默写不出来。

既然默写都默写不出来,那自然也就做不了这个“阅读理解”。

所以,他直接把这经义题册扔到一边,看起了策论稿纸上的题目。

这策论稿纸上的题目,是这样的——

国之重器,在于九鼎。然鼎之轻重,非在形制,而在其意,不可不察,亦不可妄问。

今试问:

何者,为鼎之根基,能承其重?

何者,为鼎之持守,能保其衡?

何者,为鼎之永固,能安其位?

这道策论题看似抽象,实则倒也不难理解它想表达的意思。

“鼎”象征国家政权,“问鼎”更是窥伺皇权的代名词。

所以这道策论题的核心问题就是——

权力的根基是什么?如何运用权力?又如何让权力稳固?

看着这三个问题,黄昊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权力的根基当然是人,有人听你的,你自然便有了权。

但是后面这两个问题,黄昊就有些纠结了。

因为他不知道,这两个问题到底是分开的,还是一起的。

如果是前者的话,那就是两个问题。

如果是后者的话,那问题就变成了——如何作用权力,让权力更永固?

不过黄昊也只是纠结了片刻,便排除了后者,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那这个题出得也太功利了些。


  (https://www.lewenvxs.cc/4045/4045310/11110369.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