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627章 无奈

第627章 无奈




    民族意识。

    在后世人看来,汉,恰恰是华夏民族,觉醒民族意识的关键历史转折。

    然而事实上,民族意识的萌芽,早在春秋战国早期,甚至是殷商万年,就已经萌生而出了。

    ——早在千百年前,华夏民族就已经懂得区分白狄、北蛮、南夷。

    虽然在这千百年的历史进程当中,曾经被排斥的各路蛮、夷,都成了华夏文明的一份子,但这个过程却是必不可少的。

    曾几何时,楚人被称为蛮,越人被称为夷;

    甚至就连如今的关中,在短短几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也不过是为周天子养马的牧仆:嬴姓秦氏的养马地。

    现如今,楚人也好,越人也罢,亦或是秦人、赵人、燕人、梁人……

    凡是用诸夏文字,说诸夏语言,束发戴冠,衣衫右衽的,都被认同为诸夏之民。

    虽然‘汉人’‘华夏民族’的概念还没有清晰形成,但隐约可见的、模糊的民族意识,却已经悄然形成。

    只是不同于后世,华夏之民将世界上的人,分为汉人和洋人、龙国人和外国人——在如今汉室普行的价值体系当中,世界上只有一种人。

    诸夏之民。

    在这个时代的价值体系看来,除了束发右衽的诸夏之民、炎黄子孙外,世界上就不存在其他任何人种。

    北方匈奴——蛮夷也;

    西南诸夷——都说‘诸夷’了,还能不是蛮夷?

    甚至于,未来有朝一日,在世界的另一头闪耀璀璨光芒的罗马文明,将自己的使徒送到中原,恐怕也只会让这个时期的华夏文明,在‘野人图鉴’中多记一笔:远汉数以万里,极西之地,有白狄,金发碧眼……

    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华夏民族,虽然在严格意义上,还没有形成‘华夏民族与外族’的区分观念,但也已经形成了‘人和野人’的判定标准。

    而这里的人,自然就是实际上的华夏民族。

    至于野人——除了华夏民族以外的所有外族,都被纳入这个笼统的范畴。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说华夏民族,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初步觉醒了民族意识。

    只是这民族意识,并非精确地:本民族和外民族,此外民族和彼外民族之分;

    而是更为笼统且傲慢的:本民族和野人之分,此野人和彼野人之分。

    虽然画风有些奇怪,但本质上依旧是民族意识,似乎并不需要刘荣进行过多干涉。

    但刘荣却清楚地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华夏往后两千多年的路,几乎每一个不该走的岔路,每一个伤害华夏民族的绊脚石,都是源自外族。

    甚至可以指名道姓的说:北方游牧民族。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贯彻华夏上下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刘荣并不觉得这是坏事。

    正所谓:国虽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在距离近现代两千多年前的公元前,华夏文明独自占据着亚洲东半部,若是没有一个像样点的对手,就很容易故步自封,走上歧路。

    在后世,有这么一种有待商榷的说法。

    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几乎完全是以战争作为驱动力;

    每一场战争,都会激发新的技术革新,每一个文明的首创,也都会激发该文明所在的地区,不得不强迫自己快速进步,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外部威胁。

    尤其是后世,发生在近现代的两场世界大战,更是让这种说法甚嚣尘上,具备了不可撼动的坚实依据。

    事实上,似乎也确实如此。

    ——在那两次世界大战前,准确的说,是西方掀起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文明花费数千年,所得到的发展成果,甚至都比不上那两场世界大战后,人类科技花费一年所得到的发展。

    说的再具体一些,便是人类花了五百多万年,才从四肢着地的兽类,进化为了恐怖直立猿;

    又花了十几万年的时间,才从直立行走的‘猿’,进化成了靠智慧统治世界的人;

    而后,人类又花了五六万年的时间,将身上的草裙、兽皮换成了布帛,并从山洞、树洞搬进了自己动手建造的房屋。

    再然后,人类花费了至少五千年,形成了足以被称为‘文明’的种群传承。

    从猴儿,到有健全社会体系、保障基本人权的人类文明,花费了数百万年时间;

    但从落后体制下的农业文明,发展到近现代科技文明,人类却只花了不足百年。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那句话,似乎是对的。

    战争,确实是驱动着人类,不得不往前进步、探索的催化剂。

    因为只有战争所带来的危机,才会逼的文明、政权不得不进步。

    反之,若没有战争,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对手都没有,那再庞大的社会资源,也会被贵族用于奢靡享乐,而不是探索技术。

    在这一点上,华夏文明,是有过血的教训的。

    所以,刘荣从来都不觉得眼下的匈奴人,亦或是未来的鲜卑人、契丹人之类的游牧民族,是上天派来压制、惩罚华夏文明,以平衡机制的。

    恰恰相反。

    ——正是这些游牧民族的存在,才让华夏文明长期处于忧患意识当中,被迫的,不得不在强大自身的路上一路狂奔。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未来有朝一日,如果有机会消灭草原游牧民族,让华夏文明彻底吃下草原,顺带着把游牧民族也收纳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

    哪怕有这么做的可行性,刘荣大概率也会选择‘养寇自重’,给游牧文明留一个口子。

    就像狩猎成功后的成年狮、虎,会将猎物活着带回幼崽面前,让幼崽学习狩猎一样。

    因为作为统治者,刘荣实在太清楚华夏的统治者们,是一群怎么样的货色了。

    吴王夫差;

    励精图治的时候,那是女色都不近,结果一俟灭了越国,就开始白日喧淫,夜夜笙歌。

    唐玄宗李隆基;

    前半辈子做得多好,愣是将李唐王朝,推上了华夏文明从未有过的顶点!

    结果一有成绩了就飘,一场安史之乱,没差点成了李唐的亡国之君。

    说白了,华夏文明也好,其他文明也罢——只要是统治者,其实都是一样的。

    有事儿压在心里,有目标摆在面前的时候,这些统治者,能迸发出苦行僧一般的坚韧意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可一旦目标达成,失去目标的统治者们,就会在精神空虚中,深陷于享乐的深渊。

    就像后世,绝大多数中了彩票,一夜暴富的人,多半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返贫,并一蹶不振。

    ——因为目标没了。

    原本需要努力工作,升职加薪,养家糊口,接过一张彩票,就把一切都给搞定了;

    剩下的后半辈子,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只能是把前半辈子想做没做成的事儿,都挨个来上一遍。

    做完了,又没事儿干了,就只能寻求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甚至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异样刺激。

    不单穷人骤富会如此——绝大多数富二代、三代们,也同样如此。

    优渥的出身,几乎让他们的人生,再也剩不下任何需要为之努力、需要拼命探索的东西;

    再加上父、祖辈出身寒微,吃了太多的苦,就不舍得让自己的子孙吃苦,更驱使着他们,为子孙后代尽可能扫除障碍。

    当普通人家的孩子,还在家里咿呀学语,拿着卡片认数字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上了私立幼儿园;

    当普通人家的孩子,为了那一场决定人生轨迹的大考,而寒窗苦读的时候,正处于叛逆期的他们,却可能已经开始过上了奢靡的生活。

    成人前后,那场大考结束,普通人家的孩子有人欢喜有人愁;

    他们则顶多是被恨铁不成钢的父、祖辈臭骂一顿,然后花费人脉和财富,送到国外去镀金。

    说是镀金,连那场大考都没耐心应付的‘哥’‘爷’们,到了国外显然也不会秒变乖宝宝。

    几年时间被蹉跎,还能是个‘人’就已是万幸——未必就没有走上歧途,变成行尸走肉的。

    ‘学成’归来,也是人生开挂模式。

    什么工作、事业、房车彩礼,什么娶妻生子——父祖辈都给安排的妥妥帖帖,根本不需要操半点心。

    人到中年,父祖辈也退居幕后了,有点上进心的,跟着父祖辈学着点,勉强接手家族产业,也够往后几代人挥霍。

    纨绔些的,指不定就等着长辈咽气,好将父、祖积攒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家业挥霍一空。

    后世如此,当今汉室也毫不例外。

    ——开国元勋后人,因醉失国,甚至丢掉小命的还少吗?

    商人子弟,因为太过嚣张,而被官府立典型、提到钢板被权贵清算的,又有多少?

    而在以上诸多案例中,富商子弟也好,官宦子弟也罢,亦或是权贵之后也好;

    归根结底,手里权力最大、财富最多,同时也最不受限制的,无疑便是:皇室子弟。

    不同于其他权、贵子弟——皇室后人,尤其是封建皇帝,一不为财富所累,二不受规则限制;

    天地万物,甚至就连全天下的人,都在理论上归属于他,想如何处置就如何处置;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除了一句不痛不痒的‘千夫所指’的指责之外,再也没有能限制皇帝的束缚。

    一骑红尘妃子笑,从来都不是夸张的比喻。

    纣王烽火戏诸侯,也从不只是戏本上的寓言。

    拥有人世间,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极限的无上权力,又自幼生活在极尽优渥的物质保障之下;

    一旦培养方式出了问题,那最终造成的,就必然是遍及天下的祸患与灾难。

    所以刘荣才会说:自己无法保证自己的后代,不会出现某个废除陵邑制度的傻缺。

    ——因为历史上,西汉末年真出了个这样的傻缺!

    汉武大帝的后代有如此傻缺,没道理刘荣的后代,就不会有。

    还是那句话。

    一件事,只要有概率发生,那只要实验次数足够多,就早晚会发生。

    抛一枚硬币,即便正、反两面的概率无限趋近于一半,立起来的概率无限趋近于零,但也绝不是完全没可能。

    一千次,一万次,乃至十万、百万次抛投,总会有硬币立起来的情况出现。

    同样的道理;

    皇室后裔,尤其是皇位继承人,哪怕刘荣再怎么未雨绸缪、构建制度,也终归是有几率出现漏洞的。

    尤其要命的是:自己立下的规矩,后人并非必须遵守;

    只要足够混账,就完全可以不管不顾,我行我素。

    再加上随着王朝稳定的时间越来越长,社会阶级愈发固话,社会矛盾缓慢积累……

    结合此间种种,将时间线放长到二百年,至少十代人的区间间隔内——刘荣往后十代的子孙当中,出一到两个傻缺,几乎是必然事件。

    往远了说,或许会是二百年后,刘荣的第九世、第十世孙;

    往近了说——说不定就是刘荣的孙子,甚至是儿子!

    毕竟历史上的太宗孝文皇帝,只怕是到死都想不到:在自己死后,短短两代人的功夫,自己的孙子辈,就出了一个视天下民生于不顾的‘暴君’。

    再者说了:两百年后,坐在汉家皇位之上的,难道就必定是刘荣的子孙吗?

    ——按照原本的历史时间线,从太祖高皇帝刘邦,到世宗武皇帝刘彻;

    从第一代的始祖刘邦,到第四代的重孙刘彻;

    短短三代人,汉家的皇位传承,就先后有两次偏离了嫡脉!

    汉二世孝慧刘盈,没能成为西汉历代皇帝的二世祖。

    孝景太子刘荣,更是连皇位都没坐上去,就被弟弟抢了大位!

    武帝之后,更是先有戾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而死;

    后有昭帝刘弗陵无后而终;

    再有废帝海昏侯、昌邑王,在位短短二十七天,便犯下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不可饶恕的罪过……

    考虑到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以及婴幼儿成活率、成年男性生育率;

    毫不夸张的说:往后二百年,刘荣想让汉家的被一个皇帝,都是自己的嫡脉子孙,完全就是在做梦!

    (本章完)


  (https://www.lewenvxs.cc/2/2110/11110457.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xs.cc